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山东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关键课程,拓展第二课堂,加强研究阐释,紧抓关键环节,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坚持党建引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体教师。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政治要强,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始终坚持政治铸魂,强化政治意识、政治责任,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院教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学习领头雁作用,组织全体教师第一时间学、持续跟进学,通过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三会一课”、个人自学等形式第一时间开展学习,常态化开展专家辅导报告会、专题学习班、尚德论坛、教研室研讨,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的政治素养。
聚焦关键课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一是开设必修课程,第一时间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做到全年级全专业全层次全覆盖。二是设置教学专题,每门课程结合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开展专题授课。三是开展融合教学,把党的创新理论有效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中,从本质、规律层面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讲透,把抽象理论具体化,用生动故事和典型案例讲活道理,把反映新时代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等内容引入课堂,用鲜活的案例、翔实的数据、生动的实践,激发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引导他们勇担时代重任。
拓展第二课堂,让党的创新理论可感可知可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实际,打造山政特色“大思政课”育人品牌,成立“大思政课”教研中心和大思政课“新质”课堂研究中心,构建起专兼职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校内外师资共享的“大师资体系”。持续开展“茂岭山红色课堂”现场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辩论赛、VR思政虚拟体验式教学等多种实践教学,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思正”争锋大赛、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知行合一中感知领悟践行党的创新理论,自觉听党话、跟党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加强研究阐释,助力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申报各级各类教学和科研课题申报,先后获批教育部课题立项5项,获批山东省思政课教学改革与研究等省级教育教学项目9项,获批校级科研项目、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30余项。
山东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栗献忠 报道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