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爷垫3700元救助重庆游客反遭诬陷”一事备受关注,随后重庆警方发布通报,通过证人证言等证据称重庆游客不存在网传的“诬陷”情况,这一反转再次将舆论的导向性和公众的态度推到公众视野。
在事件最初以吉林大爷被诬陷的消息传出时,舆论迅速发酵。这一方面体现出公众对善良行为的珍视,对不良行为的不容忍态度。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一种简单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当事件呈现出救助与被诬陷这样的表象时,这种二元对立思维很容易让人们将吉林大爷归为善的一方,而将重庆游客视为恶的一方。在开始的语境中,“助人为乐”的大爷一旦被“欺负”,大众会本能地站出来为其鸣不平。
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呈现碎片化。一则简短的新闻报道或者一段未经核实的文字就可能引发广泛关注。人们看到吉林大爷救助游客却被诬陷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情节时,很容易被情绪带动,缺乏深入思考背后复杂的可能性。
在救助过程中存在某些误解或者经济纠纷的表象误导了大众,而群体心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跟风,缺乏独立思考的去探究是否真的如此。对于这一事件,最初传播的信息可能存在着片面性或者是被误读的情况,而公众却基于这些不完整的信息形成了强烈的舆论倾向。
随着重庆警方通报的反转,舆论又开始偏向两名游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地通报双方各执一词,都拿出证据证明己方没有错误。
而舆论就如热锅上的蚂蚁,无所适从。在喧嚣的网络时代,缺少理性的“网络判官”可以让舆论在捧踩之间瞬间转化,理性反而成了奢侈品。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效应。我们见证了无数热点事件的迅速发酵与两极化评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众往往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当真相浮出水面时,那些曾经的指责和谩骂显得尤为刺耳。
此刻,舆论应保持宽容之心,倡导建设性对话。在事件发生后,我们应鼓励当事人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公众也可以通过理性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当事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舆论的参与者,我们要学会在每一个热点事件面前保持冷静。不要让情绪先行,而是让理性主导我们的判断。当面对类似反转事件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在舆论传播中的角色,是推动真相的揭示,还是在无意中制造混乱。
宽容与理性,是舆论场中最需要却又最缺乏的品质。当事件刚露出冰山一角时,我们不能仅凭只言片语就判定是非对错。这个事件中的吉林大爷和重庆游客,他们都是事件的当事人,但在真相未明之前,任何一方都可能被舆论的浪潮所淹没。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宽容,等待真相浮出水面。我们只有以宽容和理性之心对待,才能让舆论场成为一个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的空间,而不是一个充满戾气和误解的战场。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