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12-17 11:13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主隧洞掘进超3.3公里 引江补汉工程20多个工作面不间断施工
来源:湖北日报
冬日的阳光下,丹江口市汉江右岸安乐河口,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主隧洞的山头上,“志建南水北调 构筑国家水网”几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眼下,随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持续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已按下快进键,20多个工作面正不间断施工。
12月12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在国务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7月,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首个重大项目——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全长195公里,采用隧洞输水,串起我国重要的战略水资源水库——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工程建成之后,将中线的年调水量从95亿立方米提升到115亿立方米。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张祥伟介绍,截至目前,引江补汉工程主隧洞掘进已超过3.3公里,沿线21条支洞掘进总计超13.9公里,累计完成工程投资65.4亿元。两年多来,南水北调集团联合国内技术力量强的设计、施工单位、装备制造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智能掘进设备研制、超前地质预报、深埋隧洞灌浆等关键技术攻关,着力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提升工程建设的科技水平,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生产安全。
高地应力、高外水压力、高岩石强度、断层多、地下水多、软岩多……复杂的地质地貌让施工难度大幅攀升,荆楚大地,群山连绵,多重挑战考验着引江补汉工程建设者们的智慧。
工程安全如何保障?技术难关如何攻克?中国水电五局引江补汉项目总工胡其林介绍,“通过加大智能化设施和大型机械化配套设施的投入。”
在工程区域现场的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中心,是引江补汉工程众多智能化设施的一个缩影。
显示大屏上,洞内每一位施工人员的精确定位都实时可见,危险区域预警、洞内轨迹跟踪等功能为施工人员头上这顶“安全帽”赋予了更多智慧。此外,智能监控、施工进度、物料使用、环境监测等画面指标一目了然,数字孪生平台为工程装上了“智慧大脑”和“智慧眼睛”,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局”。
除了高科技技术护航,保护生态,绿色理念也贯穿工程始终。
引江补汉工程地处鄂西山区,工程通过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将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位于宜昌市夷陵区的引江补汉工程6号平洞的施工现场,开挖隧道时所产生的施工废水,正不断通过管道,输送到洞口旁的磁混凝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里,施工废水经过初级沉淀、混凝沉淀、过滤中和等处理后,可达到地方河流水质标准,实现变废为宝,用于道路清扫、洒水降尘。
在工程隧洞出口处的边坡防护工程,创新性采用植被生态混凝土技术,既保持了水土,也让边坡披绿、工地更美;拌和站采用全封闭式料仓,并配备智能喷雾降尘系统,24小时无人值守全自动智能化雾化喷淋,有效抑制粉尘颗粒物扩散,保护大气环境。
这个超级大工程,不断应用新设备。12月2日,保康县马良镇的引江补汉工程4标8号平洞施工现场,引江补汉工程首台超大直径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顺利始发,标志着工程进入TBM隧洞掘进施工新阶段。据悉,“江汉先锋号”能够有效应对沿线复杂地质难题,施工效率相较于钻爆施工法提升了4到6倍。
阅读量:18.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