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中国种业“南繁硅谷”正聚力成势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12-19 17:30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中国种业“南繁硅谷”正聚力成势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海南频道

一粒小种子,能迸发多大能量?

近日,在海南三亚召开的2024年第29届亚洲种子大会上,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亮出“南繁”答卷:

新品繁育的“聚宝盆”。每年有超300万份育种材料及品种进入南繁区,全国已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选育。

更新换代的“加速器”。通过南繁,我国主要农作物完成了6至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

高产良种的“催化剂”。在南繁基地加繁一至二代,可使品种选育周期缩短1/3甚至1/2,累计已有数千万公斤优良种子从南繁“走出去”。

当下,南繁正托起中国种业的“振兴梦”。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而海南依托“三度一色”(温度、深度、纬度、绿色)优势在中国种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由此,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成为海南的使命与担当。

今年1月发布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指出,要努力把“南繁硅谷”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和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

牢记“国之大者”,锚定向“种”图强,海南充分发挥自贸港建设的政策优势,正全力打造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中心,种业创新、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南繁硅谷”。

科研平台的“压舱石”越夯越牢——2019年2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正式成立,自此,零散的“南繁力量”逐渐被整合。为进一步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崖州湾科技城加快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构建支撑种子全产业链开放共享、创新研发的平台。科技城内相继落地了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三亚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种质资源分子鉴定平台等平台,给种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设备和技术环境。数据显示,崖州湾科技城内已汇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0个以上,逐步形成科研平台集群。目前正加速布局南繁科技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和全球生物谷等现代种业产业园。

科研人才的“吸铁石”越造越强——人才是“南繁硅谷”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崖州湾科技城注重引才,更注重育才、留才。在构建科技人才体系中,全力下好招才引智“先手棋”、人才培养“长远棋”、服务保障“关键棋”,打造一个集科研、教育、生活于一体的人才发展生态系统。近年来,先后出台《引进人才奖励办法》《引进人才分类标准》等个性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落户、住房购房、子女教育等多维度政策体系,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设立专项基金、搭建高能级科研平台,为人才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一流的科研环境;首创国际人才工作站,为国际人才提供便捷的服务和交流平台;开设“就业服务驿站”,与海南大学、热带海洋学院等高校合作,构建“两点一线”招才引智机制;组织开展南繁“种农”系列南繁职业技能培训,为南繁输送专业人才……目前,崖州湾科技城内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122名,其中南繁领域人才1200余名,设立院士创新平台10个(工作站8个、创新中心2个),博士后平台15个(科研工作站7个、创新实践基地8个)。

产业集群的“编织篮”越织越密——2023年南繁种业产值超过百亿元,今年预计达到200亿元。一组数据展现出“南繁硅谷”的强劲脉动。为加快南繁种业聚链成群,崖州湾科技城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推动优质科技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加快形成“国字号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本省科研院所”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种业科创高地。在崖州湾科技城内,已汇聚中种集团、国投种业、隆平生物、九圣禾等20余家领先种业企业,吸引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2家科研机构以及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家高校研究院入驻,累计引进2800余家国内外优质种业企业、科研院所和研发团队,南繁种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目前,崖州湾科技城正围绕重点布局的“一城、一基地、一谷”三个区域,打造集“检测前端、田间服务、实验室管理、成果转化、经营创收”等为一体的南繁全产业链条,赋能“南繁硅谷”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和产业发展引擎。

种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器”越转越活——转化是科技成果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今年年初,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与海南省种业实验室联合开展“崖州湾种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项目”,重点围绕大宗作物、海南特色果蔬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加速种业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不仅如此,早在2022年7月,崖州湾科技城就与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种集团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科企合作新模式,有效打通种业研发到市场投入的连通。为进一步推进种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今年6月,崖州湾科技城在省内率先探索实施“先投后股”,印发《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推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作方案(试行)》,设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按照市场专业化运作模式进行运作,为企业搭建融资“桥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数据显示,目前崖州湾科技城各类种业创新主体累计获得种业和涉农领域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990件。截至2024年12月13日,南繁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登记18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7亿元。

创新发展的“发动机”越跑越强——在南繁有一个高频词:种业CRO商业模式,即育种科研全流程的研发外包服务。为培育种业CRO创新业态,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智慧南繁CRO综合服务平台”,出台种业CRO模式发展实施方案,制定17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形成实验室育种、田间育制种、辅助检验测试、知识产权保护等覆盖育种全环节技术服务的种业CRO业态。目前,南繁种业CRO全链条一体化服务体系逐渐构成,累计引育种业CRO主体60余家。崖州湾科技城创新发展之路不止于此。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崖州湾科技城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特区,在我国率先推行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和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并入选海南自贸港第十六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深化知识产权机制改革,推动种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对外开放的“卷帘门”越开越大——在2024年第29届亚洲种子大会上,1500余名业界代表、52个国家和地区的种业企业家齐聚三亚,此盛况发出了一个强劲信号:“南繁硅谷”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打越开!我国与11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种子贸易,杂交水稻在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示范推广,开放合作是推动全球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海南积极推进种业国际交流合作,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以及热带作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会议、RCEP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等国际性论坛与活动,吸引了国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极大关注。目前,海南正致力打造中国企业进入东南亚的“总部基地”和东南亚企业进入中国的“总部基地”,进一步联通国内外市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经贸合作和交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当前的北纬18°,一个立足三亚、辐射海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南繁硅谷”正聚力成势。

(文/敬知 图/三亚崖州湾科技城)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杨凡 审校:单提词 主编:张晓博

海南新闻

阅读量:15.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