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爽”,就完了?

来源:青岛宣传

2025-02-23 13:32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爽”,就完了?

来源:青岛宣传

“昨日还是废柴弟子,今日已是仙界至尊”“重生之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魂穿绝世美人,逆袭成宠妃”“任人欺凌的小丫鬟逆袭成商业大亨”……“三秒反转五秒逆袭”,近年来,“high点”密集的“爽文”“爽剧”在网络盛行。

网络流行的各类“爽剧”

不仅如此,“爽文照进现实”等新闻资讯标题也不时见诸媒体;有声书系列也走起了“爽路线”,让“气泡音”宠溺听众耳朵;电视电影短视频,“爽者”可以得“天下”……大有“无爽不成文”“无爽不成剧”的态势。

面对“爽文化”的流行,我们不禁想问一句,真如某些网友所言,“管它呢,爽就完了”?

说起“爽文化”,也不算是新鲜事。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写“废柴逆袭,傲视群雄”,是李白留给我们的“爽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科举高中,走上人生巅峰”,是孟郊留给我们的“爽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写“突破极限、成就至高”,是林则徐留给我们的“爽文”。

按现在的说法,李白写了不少“爽文”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除却诗词歌赋,古代小说中也不乏“爽文”情节。比如,《隋唐演义》写的是英雄辈出,乱世称雄之“爽”。又如,《镜花缘》描写了诸多花仙转世的女子,写的是女性逆袭,打破传统束缚之“爽”。

更别提曾经风靡荧幕的武侠剧、言情剧,如今屡见不鲜的仙侠剧、赘婿剧、宫斗剧,都有不少善恶有报、快意恩仇的“爽点”暗含其中。

从文本集到网络小说,从“横屏”到“竖屏”,“爽文化”发展至今,有了不少新特点、新套路。

网络小说《斗破苍穹》有“爽文鼻祖”之称

比如,“爽点”愈加密集。从前看电视剧,到七八集时,主角历经磨砺才成为武林高手。如今刷短视频,一个转场主角便奉上“耳光大餐”,三秒一掌掴,五秒一下跪,追求的是“划屏即爽”。

比如,“梦想”必定实现。无论是网文平台上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类作品,还是视频平台的“穿越题材”的土味短剧,以及“主角光环”拉满的复仇剧,其中“逆天改命”、人生“开挂”的情节越来越多。

从敦煌壁画中对“极乐世界”的想象,到明清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情节,再到如今的网文小说、微短剧,虽说每个时代都在塑造自己的“快乐范式”,但如今,“爽文化”着实是以超强的渗透力,更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爽文化”,何以大行其道?

“倍速生活”的情绪出口。

现代社会节奏快,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开了“倍速”。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曾提出“社会加速学”,指出了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时间好像越来越快了”,在“倍速生活”里,人们急需低成本的情绪补偿。

“爽文化”,成为高压生活的“代偿”。它们提供了一个暂时逃离现实的“平行宇宙”。在这里可以一秒逆袭、无限重生、随意开挂,人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及时满足”和情绪宣泄。这样的“颅内高潮”,让观者酣畅淋漓、郁结疏通。

修仙爽剧《豆福传》

神经科学的“快乐密码”。

从神经学领域看,对“爽文化”的上瘾,是大脑多巴胺与杏仁核的“共谋”。

人们体会到的“爽感”,与多巴胺分泌密切相关。当看到反派遭报应或主角逆袭时,大脑的“奖励中心”——伏隔核区域会变得活跃,奖赏回路被激活,释放出多巴胺,让观众感到愉悦。

而杏仁核主导的原始情绪(如愤怒、兴奋)则被“爽文化”精准操控——“三秒复仇”“手撕渣男”的激烈冲突引发观众肾上腺素的飙升。这种强烈的情绪体验与多巴胺的分泌相互协同,进一步增强了“爽感”,并产生“再来一次”的冲动。

“重生”是爽剧里的经典套路

算法时代的“精准投喂”。

表面上看来,喜欢消费爽文、爽剧,似乎纯粹是基于个人偏好,是由自己决定的,但其背后算法“功不可没”。

在“算法更懂你”的时代,“爽文化产品”巧妙地利用多巴胺的成瘾机制,设计出“即时满足”的陷阱,不断为人们提供出乎意料的“剩余快感”,更直觉、更快意、更取悦用户,让人欲罢不能。有游戏设计师透露,“我们会给每个新手设置‘15秒首杀’的体验,就像给小白鼠投喂糖水”。

也许,正如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所言:“我们不是选择快乐,而是被设计成追逐多巴胺的机器。”

面对“爽文化”的流行,一些网友表示欣然接纳,也有一些网友反思“我的脑子就是看这种看坏的”。令人担忧的是,看坏脑子,也许并不仅仅是调侃。

对快乐的感知产生了“耐药性”。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快感套餐,正在重塑人类的快感阈值。脑科学实验表明,持续高频刺激会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用户需要“更大剂量”的爽感内容来维持同样的愉悦感,最终陷入“刷得停不下来”的状态:2020年人均每日短视频使用时长为110分钟,到2023年已增至151分钟。

微短剧的大流量,吸引传统影视公司和制片人参与

深层认知能力正在“慢性自杀”。长期沉迷爽感内容会导致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逻辑与决策)变薄、活跃度降低,形成“浅层认知模式”。当“五秒反转”“三分钟看电影”成为主流,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被压缩成“冰棍理论”,人类正在丧失处理复杂信息和深层思考的能力。当“爽”成为主要诉求,对痛苦的思考、对深度的探索、对矛盾的承受,这些构筑人性光辉的特质将集体消退。

共情能力的逐渐退化。当《消失的她》用“杀妻悬疑”刺激观众爽感时,现实中的家庭暴力议题却被简化为“快跑”“下水道警告”等肤浅的网络段子。社会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的消失”在“爽文化”中演变为“他者的消失”——复杂的人性,在“爽文化”中都被压缩成“该杀”或“该捧”的标签。当“爽即正义”成为潜规则,文明赖以存续的共情和反思精神是否也正在被削弱。

当心在海量爽剧中,迷失自我  图源:MJ生成

在享受“爽文化”带来的愉悦时,我们或许也该思考,如何在快感与深度之间,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平衡点。

生活从来不是“爽就完了”,而是“痛也值得”,那些真正塑造生命厚度的体验——

在琴键上磨出老茧的日日夜夜,为某个理论苦思冥想的清晨,守护病床时握紧的颤抖双手……这些,从来不是爽感能够兑换的礼物。

作者:刘洁 / 编辑:文乔 / 审校:张萍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更多互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

来源:青岛宣传 编辑:杨凡 审校:单提词 主编:刘畅

青岛宣传

作者:刘洁

阅读量:3.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