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怡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怡和物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一事引发热议,其本质上是一场关于 “创新认知”与“政策标准”的观念碰撞。当公众对“保安保洁公司”与“高新技术”的关联性产生困惑时,首先需要厘清:这并非“跨界奇迹”,而是政策框架内的合理可能,但也需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进行严格审视,作出“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本质差异的科学判断。
据媒体报道,在近年官方公布的公示名单中,山东青岛、浙江杭州、福建福州、河南郑州、广东广州等多地都有物业管理公司,通过智慧化转型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打破了传统行业与科技标签的天然壁垒。但政策包容性不等于认定随意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门槛,在于是否具备“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开展经营活动”的能力。
根据公示信息,怡和物业被认定的依据包括其拥有的8项软件著作权,涵盖“房屋住宅物业维修自动化信息管理”“智能小区能源管理”等系统。这类技术应用,本质上属于物业管理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例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能耗管理,或开发线上平台实现缴费、报修等服务的“一键化”。这些举措确实提升了服务效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高技术服务业”的范畴。然而争议焦点在于,该物业公司的“技术亮点”成色究竟几何?
对此,公众颇具疑虑,甚至并不认可。技术应用的“广度”不等于创新的“深度”。以西安另一家物业企业——经发物业为例,其研发的“工程招标管理装置”通过机械结构创新解决了设备升降固定难题,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相比之下,怡和物业的软件著作权集中于管理流程优化,尚未见底层技术突破的公开案例。加之其研发投入占比、科技人员数量等关键数据缺失,难以量化其创新“硬实力”。其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2300万元,取得物业管理服务二级资质,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化物业服务企业,其软件著作权的集中登记时间(2023年末至2024年初)与申报高新资质高度重合,且官网未见技术输出或市场化案例,至少目前没有查到权威数据。这种“突击式创新”难免令人质疑其技术应用的可持续性与商业价值。
回到事件本身,怡和物业的“高企”资格是否合规,最终需要用数据说话:其自主研发的“智慧社区平台”是否拥有核心算法专利?研发团队中工程师占比多少?技术服务收入是否形成稳定增长曲线?这些细节的公开,不仅是回应公众质疑的必要举措,更是维护高企认定严肃性的关键一步。正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所强调的,“公开透明”是确保政策公平的基石。当一家物业公司的技术创新能经得起社会穿透式监督,其获得的认可才真正具有说服力。
创新不应止于“标签”,而应回归价值创造。怡和物业的争议,本质是公众对“创新含金量”的追问。技术应用是传统行业升级的必经之路,但只有迈向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商业模式的革新,才能打破“高新资质”与“公众认知”的错位。政策制定者与企业需共同回答:当技术应用的“量变”积累到何种程度,方能引发真正的创新“质变”?唯有以数据服人、以实效正名,才能让“高新技术”的标签真正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引擎,而非政策套利的幌子。(文/张恒)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