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行走黄河|探秘大汶口!从八角星彩陶到文明轴线重构

来源:生活帮

2025-04-13 17:41

发表于山东

当考古手铲轻轻拂去五千年的尘埃,汶河畔的陶纹开始讲述比甲骨文更古老的传奇。这里是中华文明“第一缕晨曦”升起之地——大汶口,一个曾用八角星纹标记宇宙秩序、以兽形陶壶盛满史前智慧的时空坐标。4月13日,行走黄河,让我们循着彩陶上的太阳图腾,走进海岱先民的精神原乡,触摸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层基因。

2024年大汶口遗址南岸最新出土的八角星彩陶豆,以红褐陶衣为底,六组白彩八角星纹环绕器身。此盛食器内曾置猪蹄、猪首等祭品,纹样或象征太阳光芒,或暗合四时八方宇宙观。其纹饰构思与彩绘技艺,标志着大汶口文化彩陶艺术巅峰,堪称史前美学与信仰的立体注脚。  

               2024新发现——八角星彩陶豆

目前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红陶兽形壶,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拱鼻张口似瑞兽,背提手、尾注水,四足稳立可加热。作为大汶口文化独有酒器,其仿生造型展现先民对器物功能与审美的平衡智慧,印证了5500年前海岱地区制陶工艺的非凡高度。

                     红陶兽形壶(图为仿品)

1959年铁路施工惊现遗址,五代考古人深耕汶河畔:  

1974年《大汶口报告》问世,打破“仰韶—龙山”二元论;2024年环壕遗迹科技勘探,续写文明解码新篇;手铲为笔,地层为书,重构起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完整链条。  

大汶口文化西接仰韶、南联良渚、北通红山,在史前文明交流中扮演枢纽角色,确立海岱地区独立文化体系,承载泰山文化基因传承,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脉络。

当八角星纹遇见现代考古,我们触摸的不仅是陶土温度,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层记忆。  

《生活帮》记者李萌昕


来源:生活帮 编辑:李萌昕 责编:刘凯 审校:郑晓晴 主编:刘建军

生活帮

作者:李萌昕

阅读量:12.0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