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
博古知今,一眼千年。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2024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91.46%;2024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近年来,文博深度游成为更多人的选择。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推动自身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在“文博热”中抓住游客的心?
从“看物”到“看人”:博物馆里的“情感共振”。
近年来,文博“出圈”事件往往依托深层情感共鸣。
山东博物馆的商代亚丑钺,因其神似“海绵宝宝”的造型被赋予呆萌人格,相关文创产品销量持续走高;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沉思罗汉”因其似笑非笑的“无语”神情被网友戏称为“领先千年的精神状态”;《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中,拟人化的“小玉壶”穿越时空的归家之旅,折射出公众对流失文物的集体牵挂……青砖灰瓦间,先民的智慧正在被现代人读懂;方寸展柜中,千年文明正在被创新地传承。博物馆的功能正在从“知识仓库”向“情感连接器”升级。
在这种“情感共振”中,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的大门,去探寻更多关于文物背后的故事,去领会它所蕴含的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生活的“快”与古老文物的“慢”中,寻找一种治愈的力量。
从“打卡”到“沉浸”:博物馆里的“深度体验”。
为满足观众的新需求,山东博物馆积极探索跨界合作、科技赋能、资源联动等创新路径,与科技企业联合打造“山东博物馆系列数字化沉浸展项目”。去年,山东博物馆跻身15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行列;今年,在全国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中获得优秀等次。
山东“文博热”的密码,不仅在于打破“玻璃柜+讲解牌”的传统模式,还在于展示一个区域的文化厚度。
比如,近年来,山东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以青岛、淄博、潍坊、济宁四座城市为试点,生动诠释山东“一市一品牌、一城一气象”的实践成果,推动博物馆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省级博物馆与地方博物馆协同发力。截至目前,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774家,占博物馆总数的92.3%,我省博物馆工作重心已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全省218家中小博物馆从藏品管理、陈列展览等12个方面完成提升,全省博物馆“一县一馆”工程也在基层扎实推进。
融互动体验、沉浸参与于一身,让游客从“打卡”到“深度体验”,以文化厚度,涵养精神高度。
从“古典”到“未来”:博物馆里的“非遗活化”。
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历史,也在于昭示未来。在全球化、技术、社会环境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担负起传承古老文化遗产的工作,博物馆责无旁贷。
比如,青岛啤酒博物馆每年创新打造200余场公益科普活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举办免费公益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神奇植物课堂了解啤酒花、DIY啤酒花手工皂,还推出穿越剧游《觉醒的酿造师》、AR互动剧场《酒神的奇幻漂流》等,用科技感呈现啤酒的制作过程。
还如,孔子博物馆通过多元化活动,构建“历史+文化+实践”体验场景,推出古籍修复体验、礼乐展演、社教活动,使千年文物可听、可观、可感。
作为国家文物局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省份,山东通过提升行动,帮助中小博物馆增本领、强实力、促发展,切实提高办馆质量,形成了中小博物馆提升的“山东模式”,为持续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智慧。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习近平总书记曾感慨地说:“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
历史鲜活地存在于当下,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温情,引领我们以更加包容、深邃的视角去拥抱生活,传承文明。在这个意义上,山东将以博物馆的每一次自我革新,答好“我们是谁,将往何处去”这个终极命题的深情回应。
文/靖晓红 李振华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