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灼言|“500亿”目标背后的雄心与挑战

来源:闪电新闻

2025-07-03 17:27

发表于山东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25个部门共同印发的《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亮相。这份由2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涵盖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应用拓展、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不仅勾勒出2027年500亿产业规模的宏大蓝图,更折射出工业大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策略突围。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齐鲁大地的工业基因里,埋藏着机器人产业觉醒的原始密码。山东作为传统制造大省,2024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营收接近12万亿元,拥有41个工业大类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这一雄厚基础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

这几年,一场以机器人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齐鲁大地加速孕育,能走能跑的山东智造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在泰山上运载货物一度成为网红的“机器狗”、协助植发的植发机器人、可实现原地“坦克掉头”的安防巡检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工业生产机器人……肉眼可见,山东已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细分领域以及场景拓展方面形成一系列“山东”烙印的硬核成果。

2024年,山东机器人产业实现营收260亿元,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居全国第四。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下,山东如何乘势而上,将机器人产业发展成为支撑山东“走在前 挑大梁”的动力?

“机器人总动员”的当下,山东目标明确。《行动计划》的出台实施,给出了一种答案。

从工业到人形,技术是机器人的核心。拥有未来眼光,抓住当下风口,山东用“真金白银”提供“硬核”支持。

山东将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攻关置于首位,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算法、高精度传感器、先进伺服系统等关键领域,并推动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融合。这一方向技术突破的难度不容小觑。例如,高精度传感器长期依赖进口,国产化替代需克服材料、工艺等瓶颈;脑机接口技术尚处实验室阶段,商业化应用仍需长期投入。为此,山东提出“揭榜挂帅”机制升级版,通过竞争性科研资助激发创新活力,从1000万元的国家级平台支持到800万元的整机企业奖励,从揭榜挂帅的攻关机制到标准制定的梯度奖补,资金杠杆精准撬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品开发-标准制定”的完整链条,这种“赛马制”模式若能有效落地,必定能加速技术转化。

勾勒出区域协同的生态图谱。

山东在机器人产业的空间布局上采取“四大高地+特色基地”模式,每个城市都有清晰的定位:济南重点发展重载工业机器人、高温强冲击特种作业机器人,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测试验证平台;青岛依托海洋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海洋工程特种机器人、智慧康养服务机器人;淄博聚焦高精度弧焊协作机器人、矿用预警侦测特种机器人;济宁则深耕机器视觉系统、智能控制器等领域。济南、青岛、淄博、济宁四大高地聚焦工业、海洋、协作机器人等核心领域,其他地市则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细分产业,这种“一城一产”的布局,既避免了省内资源内耗,又通过差异化定位形成互补链条。通过在细分赛道建立技术壁垒,最终形成全省产业链的"拼图效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枣庄谐波减速器、泰安脑机接口等"单项冠军"的培育,这些看似冷门的领域恰恰是机器人产业链的"咽喉要道"。当各地专精特新企业形成技术闭环,山东就有可能构建起从核心部件到整机集成的完整产业生态。

机器人产业的终极价值在于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机器人+”应用行动,是此次行动计划的亮点之一,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深度耦合。例如,在矿山、应急救援等高风险领域实现“机器换人”,在医疗康养、家庭服务等民生领域提升效率品质,在智慧农业、现代物流等经济领域重塑产业形态。这种以场景创新倒逼技术突破、以示范应用加速产业孵化的路径,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更具前瞻性的是,行动计划还鼓励探索街区管理、物业服务等社会治理新场景,为机器人融入现代化治理体系打开想象空间。

人才是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

机器人领域人才将被纳入《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计划》。山东将面向全球引进机器人战略人才、青年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在住房、教育、落户等方面通过“一事一议”给予灵活配套政策支持,将为山东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保障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这份跨越三年的行动计划,不仅是产业突围的路线图,更是以500亿元产业集群为支点谋篇布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制高点的雄心。我们相信,未来几年,机器人必将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掀起波澜,从家庭到职场,从医疗到教育,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文/李想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陈一钊 责编:靖晓红 审校:李娜 主编:郭常宏

地评线

阅读量:25.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