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夜读丨为什么要去作家故居?(节选)

来源:闪电新闻

2025-08-05 17:25

发表于山东

主播读经典,陪你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临沂高新融媒主播王晴,今晚和您分享文章《为什么要去作家故居?(节选)》。

为什么要去作家故居?

看世界的脚步由跟着导游赶路进阶到听从内心呼唤的自由行后,总有旅伴将在所到之处寻访作家故居或纪念馆,作为重中之重。我则不以为然。尤其是作家故居,不就是他生前安放书桌从而得以安心写作的场所吗?难不成人去楼空后屋子里还暗藏着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或她作品的密码?

到莫斯科后还是去了阿尔巴特街,53号是普希金与新婚妻子娜塔莉娅·冈察洛娃短暂居住过的地方,现为普希金故居博物馆。买票、进门、上楼、下楼……在他的画像前伫立片刻,走近他生前使用过的书桌歪过头来仔细端详,又在面对客厅里那张华丽的大沙发时想象了一下与朝思暮想的美人结为伉俪后诗人的美好心情,这就比以前更懂得《叶甫盖尼·奥涅金》或者《青铜骑士》了吗?

哪怕是夏末初秋,傍晚时分的莫斯科,足以让远道而来的游人误以为已是深秋。在疏阔的阿尔巴特街上,衣着单薄的我们只想快步走起来,以抵御寒意。就在这时,熟悉的旋律飘飘而来,那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六月》呀,只是,演奏者选用的乐器不是钢琴而是更古老的鲁特琴。循声而去,看见一位穿着天蓝色薄羊毛外套、藏青色卡其布长裙的女子正坐在街旁供游人休憩的长椅上弹琴,前方摆着一个与她的外套同色系的纸盒子,里面散放着一些钞票。我给催促我跟上的伙伴打了个手势,屏息凝神地听她把一首《六月》弹完,再把20卢布轻轻放进纸盒,离开。

当天,阿尔巴特街上女子弹琴的画面一直停留在我眼前,直到牵扯出记忆中布尔加科夫留在他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里的阿尔巴特街:“暮春的一天,太阳正落山,在炎炎的夕照下,牧首塘公园里来了两位男公民。”以及“在阿尔巴特街的一条巷子里,有一座样式难看的奶油色小楼……楼下有个小小的地下室……这就是大师的住所”。弃医从文、抱负远大的布尔加科夫决定移居到莫斯科时,理所当然地将居所选择在了汇聚着知识青年群体的阿尔巴特街。那些年,阿尔巴特街深深影响甚至改变了布尔加科夫,以至,他的旷世奇作《大师和玛格丽特》里随处都有这条街的痕迹。他在阿尔巴特街看到过“样式难看的奶油色小楼”,体验过与阿尔巴特街近在咫尺的牧首塘公园里椴树下的阴凉……我确信,陷入困境的布尔加科夫在回家路上也听到过从阿尔巴特街上翩跹而来的仙乐,不然,苦涩、沉重的《大师和玛格丽特》里怎么会有一个宛若天仙的玛格丽特托举着我们轻盈地飞向希望?

既然参观作家故居不只是为了看一眼作家当年生活过的那栋楼、安放写字桌的那间屋子,而是要沉浸式地感受作家居所周边的环境对他的创作产生过的影响,到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列夫·托尔斯泰庄园,便特意放大了“取景框”看庄园。以生产军工和茶炊为地方产业的图拉,在我们去的那一年已在走下坡路,托尔斯泰庄园因此格外耀眼。一走进庄园的大门,便是一条被白桦树树冠遮蔽着的林荫大道,大道旁湖水波光粼粼。碧空如洗、白云如絮,走过一片苹果树林、一排围着低矮红墙的圈马地,斜对面那栋白墙果绿色房顶的小楼,便是列夫·托尔斯泰生活过大半辈子的故居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哪来的创作冲动迫使老托尔斯泰必须写作叫人深陷灵魂诘问的泥潭而得不到救赎的《复活》?他自有办法点燃自己的创作热情。相比宽大的庄园,列夫·托尔斯泰的居所显得特别狭窄,他写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书房逼仄得一人入内转个身都觉困难,而文豪睡觉的床铺,更是狭窄得不可思议,稍不留神就会掉落床下似的。就这样,托翁以为自己创设一个身心备受束缚的生活环境,来共情安娜、玛丝洛娃、娜塔莎们的困局。

俄罗斯之后,虽不至于一到旅行目的地就非要寻找作家故居不可,但恰好那里有我喜欢的作家的遗迹,也会想方设法走一趟。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文汇报》

作者:吴玫

主播简介:

临沂高新融媒主播王晴。

闪电新闻记者 程铭  报道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程铭 责编:刘岩 审校:穆楠 主编:刘畅

闪电夜读

阅读量:19.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