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山航一半以上飞行员毕业于此 山东高校创新培养模式 无缝对接岗位需求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航空学院

2025-07-11 17:46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1日讯 山东高校立足优势特色专业,针对行业用人供需变化,以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打通教学壁垒,让学生培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

随着训练机的平稳降落,山东航空学院飞行学院飞行技术专业2021级学员陈诺驾机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了往返滨州至东营的飞行转场训练,这已经是他的第220个小时飞行实训,距离拿到商用驾驶员执照仅一步之遥。

陈诺告诉记者:“再飞10个小时,我就取得商照资格了,今年毕业后直接入职山东航空公司。我感觉从入校到飞行再到就业好像进入一条顺畅的快速通道”。

陈诺口中的“快速通道”,是山东航空学院构建的飞行员“全链条、贯通制”培养模式。它解决了飞行专业长期存在的“学历教育”与“执照培训”脱节问题,形成了一条飞行员培养的完整闭环。

山东航空学院飞行学院院长马文来向记者介绍:“目前,开设飞行专业的高校大多没有附属的飞行学校,学生通常要用两年半在校时间抓紧完成学历教育里所有专业课学习,而后再到校外的飞行培训机构进行为期至少一年半的飞行实训。这期间我们的专业课老师都没法跟进教学,这就导致学员文化课成绩会衰减比较厉害”。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飞行专业的学生大都采用订单培养模式。据了解,一名民航飞行员的养成需要投入约70万元,费用基本是由签约航空公司负担,可谓是妥妥的“毕业即就业”。然而,近年来航空业务增速放缓,飞行员出现冗余积压,不再保证100%就业。

山东航空学院飞行学院副院长袁伟说:“这几年,航空公司提高了飞行员准入考核标准,专业课程和飞行实训分开培养的弊端开始显现。每一级学员就业考核时大约有15%被淘汰,这其中有80%是被卡在航空英语等级测试上。  

如何减少淘汰,保证就业?学校意识到,把专业教学贯通到飞行实训阶段,实现教学质量全程跟踪把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前提是要有自己的飞行学校。于是,学校向滨州市政府提出校企合作共建飞行学校。

近几年,滨州市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通用航空城——滨州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亟需培养专业人才的飞行学校。在市政府协调下,2023年8月山东航空学院、滨州市财金投资集团、滨州大高航空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出资共建大高国际飞行学校。山东航空学院出资占51%,具有实际的控制权。

山东航空学院也由此成为全国第三家拥有附属飞行学校的公办本科高校。然而,飞行学校建成后,学院的老师们却对去那里授课表现得顾虑重重。

山东航空学院飞行专业教师高培新说:“飞行学校毕竟还是企业,公办高校教师能不能去企业教学,去企业授课算不算课时,这些现实的问题在当时都不明确”。

为了打通校企教学壁垒,山东航空学院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出台了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继续对飞行训练期间的学生们“一教到底”。受益于贯通制培养模式,2021级飞行专业学员航空英语考核通过率达到100%,比上一级提高了40%。同时,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陈诺和同学们还在老师的鼓励指导下通过了ICAO5(航空英语5级)的考核,更高级别的英语水平,让他们具备了执行国际航线的能力,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有了更大的竞争优势。

在民航界有个词叫“手册员工”,就是要求所有操作要按照航空公司的标准规范来执行。为了让学生具备这样的标准化素质,山东航空学院邀请航空公司飞行管理干部到飞行学校授课,校企协同将标准培训前置到飞行训练阶段。

山东航空公司飞行部飞行教员王贤臣对记者说:“这里的毕业生基本能无缝对接岗位需求,普遍表现理论基础扎实、飞行技能熟练、能迅速融入运行体系,显著缩短了上岗周期。现在山航一半以上的飞行员是山东航空学院毕业的学生。”

近年来,山东航空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使得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英语达标率、专业合格率等硬指标在国内同类专业中位居前列。山东航空学院现已为全国各航空公司,培养航空类人才8000余人。其中,700余人升任机长。

山东航空学院校长李伟年表示:“到目前,山东航空学院有52个航空类专业,学科和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民航产业链。下一步,我们将以特色专业为支点,以“全链条、贯通制”培养模式为抓手,建立运行飞行员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在飞行驾驶、机务维修、飞行器研发制造等几大方面培养特色人才,同时,创新设置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课程,为我省低空经济的乘势起飞提供人才支撑”。

闪电新闻记者 孙伟  通讯员 于峰 蒋志伟 邢旭辉 张丛丛 报道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航空学院 编辑:孙伟 责编:赵丽娜 审校:杨本敬 主编:李翔睿

闪电热点

阅读量:16.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