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邹平的山药刚从地里挖出来,就摆上了“黄河大集”的摊位;德州老匠人的黑陶还带着窑温,已被游客预订;威海渔民凌晨收的海蛎子,上午就成了“海洋大集”的爆款……
这个夏天,山东的“三大集”彻底火出了圈。从黄河岸边到运河码头,从碧海之滨到云端线上,“好客山东” 的基因渗透在市集每个角落,用人间烟火点燃发展引擎,以市集活力奏响转型乐章。
文化之集:古韵今风,交汇传承
作为黄河文化的“活载体”,“黄河大集”将千年民俗融入现代生活。养生市集里,名中医教外国友人拍打穴位,把黄河流域的养生智慧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非遗摊位前,剪纸传承人将“十二生肖”“滨州地标”等元素剪成画卷,传统技艺在时尚表达中焕发新生。从摊位上的老物件到指尖上的新创作,这里每一处细节都是黄河文化的当代注脚,让游客在驻足间读懂“黄河宁,天下平”的历史深意。
“运河大集”依水而生,串联起南北文化的交融记忆。明清瓷器、古老手工艺品在摊位上诉说漕运故事,德州“九达天衢”的商贸基因在此延续。古玩商家借市集搭建传承桥梁,杂技《运河流芳》用技艺重现运河繁华,南北风味的特色美食则让“一河通南北”有了舌尖上的注解。在这里,运河不再是历史课本里的名词,而是可感、可触、可品的文化现场。
面朝大海的“海洋大集”,把渔家风情变成文化盛宴。威海南海的鲅鱼水饺、蒸蛤蜊带着咸鲜气息挑逗味蕾,文登白海参、海产干货亮出海洋名片;草柳编、鲁绣以浪花为灵感,让非遗技艺长出海洋翅膀;民俗秧歌《海洋欢乐颂》里,海鲜人偶与锣鼓声共舞,把滨海渔村的欢腾搬进市集。蓝色文化在这里既见传统底蕴,更显时尚活力。
消费之集:特色好物,点燃热情
大集的货架上,藏着山东的地域密码。“黄河大集”的长山山药、青阳小米带着田园清香,让游客把黄河两岸的丰收滋味带回家;“运河大集”的临清贡砖、德州扒鸡,用工艺与风味讲述运河商埠的传奇;“海洋大集”的现捕海蛎子、干货礼盒,则让海洋馈赠成为舌尖盛宴。这些带着“地理标识”的好物,是乡愁载体,也是消费热点。
传统市集里,科技与创意正悄然生长。“黄河大集”的智能家电展区,山东制造的绿色家居产品勾勒现代生活图景;“运河大集”的熊猫数字艺术展,扫码互动、文创衍生让传统文化“潮”起来;“海洋大集”的白海参等生物科技产品,把海洋资源转化为消费新选择。老市集里的“新面孔”,彰显科技实力,拓展消费场景。
真金白银的优惠,让烟火气更旺。政府补贴、企业让利、金融助力三管齐下,特惠促销、红包补贴、门票优惠落地见效,让买特产有折扣、体验项目有减免、线上下单有福利成为市集消费的“标配”。这场全民共享的消费盛宴,不仅让群众得实惠,更让市集成拉动消费的“强引擎”。
体验之集:沉浸互动,乐在其中
摊位变课堂,市集成剧场。“运河大集”里,游客排队体验黑陶拉坯、窑红绿彩彩绘,泥土在指尖成型时,传统工艺便有了温度;“黄河大集”的艾草锤体验,让养生智慧从书本走进生活;“海洋大集”的面塑传承人现场创作,“边学边做边买”的模式让非遗不再遥远。当体验取代单纯购买,文化传承便有了新载体。
市集不止有买卖,更有欢声笑语。“海洋大集”的秧歌队里,游客跟着鼓点起舞;“黄河大集”的消暑歌会,音符与晚风共奏;“运河大集”的美食嘉年华,香气里飘着市井欢腾。孩子们追着摊位跑,老人们坐着话家常,这里是消费场所,亦是邻里相聚、游客互动的“生活舞台”,用热闹氛围留住人间烟火。
线下的热闹不停,线上的热度不减。“线下沉浸体验+云端直播引流+线上展销触达”的模式,让不能到现场的观众通过屏幕逛大集,让喜爱的特产一键下单送到家。市集打破地域边界,线上订单覆盖各省市县,成为山东向全国递出的文化与产品名片。
山东“三大集”的出圈,是文化魅力的绽放,是消费活力的迸发,更是“好客山东”精神与市集经济的深度共振。当四方游客因文化而来、为好物而留、被热情打动,寻常市集自然能走出一条人气聚、商气旺、活力强的发展新路。(文/孔德淇)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