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让青春力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前行

来源:齐鲁网

2025-07-18 14:36

发表于山东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民生改善的“调节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青年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其就业更是直接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数字,反映出的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也意味着就业市场压力的持续增大。

眼下正值毕业季,青年就业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这场“民生大考”中交出一份有质量、有温度、有厚度的答卷,是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共同目标。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把握机会、应对挑战,也成为每个青年必须直面的重大人生选题。

实现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需要政策的保驾护航。从中央来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释放出了鲜明的政策导向。今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17条政策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7月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通知,部署启动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自7月起至12月,面向2025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集中提供政策落实、实名登记、职业指导、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全方位就业服务;从地方来看,今年以来,各地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强化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作为高校毕业生大省,山东及时出台《山东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同时,抓住国家出台新一轮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政策的机遇,及时出台配套政策,确保政策红利能够惠及每一位毕业生。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重要枢纽,需以创新思维破除就业藩篱,实现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其中,思想上要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稳定优先”的固有观念,加强新兴产业所需技能的“微专业”培训,让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需求。技术上要大胆尝试,借助公共就业AI数智人实现“岗找人”的精准匹配,通过AI面试亭提升学生面试成功率,减少供需对接的中间成本;服务上要求高校健全重点群体“一对一”帮扶台账,协同构建技能培训体系以应对结构性矛盾,同时建立“校友导师库”为离校未就业群体提供持续职业导航等。

企业作为主要就业渠道,要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的坚实后盾。一方面,应积极响应政府税收优惠、扩岗补助等惠企政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优质岗位。另一方面,要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通过“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青年就业适配性和竞争力,帮助青年群体更好度过从“择业期”到“稳定期”的阵痛。

初入职场的青年,要拥有主动求知求变的勇气和心气。作为就业的主体,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要勇于自我革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综合考虑自身条件、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奋斗方向,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主动屏蔽“考公唯一”等片面观念,避免陷入“唯薪资论”“唯稳定论”的误区,不要一听“风口”“铁饭碗”就盲目跟风,一听“传统”就唯恐避之不及。哪怕是看似冷门的“蓝领”岗位,只要用心耕耘,同样能收获精彩的职业生涯。此外,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的技术进展,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以技能强身应对就业市场竞争变化。

实现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关乎千万家庭的民生福祉,也影响国家人才战略的长远布局。当政策暖流、创新动能与青年奋斗的汗水汇合,我们定能穿越风雨,铺就一条通往广阔天地与光明前程的坚实道路——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来源:齐鲁网 编辑:薛海文 责编:朱富金 审校:黄鹏伟 主编:崔维莉

地评线

阅读量:6.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