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5-07-24 14:52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贵州白水牛”种群重焕生机——“国宝”遗传资源凤冈守护记
来源:多彩贵州网
“目前天气炎热,中午过后就要给白水牛浇水冲凉,要注意圈栏消毒和圈栏周边卫生……这头牛要驱虫,你看牛的背脊有点儿弯曲了……”
日前,在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钱邦强家牛栏里,几头毛色如雪、体态健硕的白水牛正悠闲吃草。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梁正文带着办公室的两名徒弟,忙着给农户讲解当前养殖的注意事项。
这几年,梁正文带着徒弟,会隔三岔五去农户家中,观察白水牛的生长情况,守护着这些“国宝”。
“从我爷爷那辈就开始养白水牛了,它们性情温顺,力气大,是犁田的好手。现在虽然机器多了,不再用白水牛耕地,但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得守住。”钱邦强说。
据了解,“贵州白水牛”在当地繁衍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是极其珍贵的特色地方遗传资源。“贵州白水牛”原名“凤冈白水牛”,1981年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命名,2011年易名为“贵州白水牛”,主要生长在凤冈县。上世纪末,由于机械化耕种的迅猛发展,耕牛已少有人饲养。2004年,凤冈畜牧部门在资源普查时,发现白水牛已不足100头。这个数据让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畜牧老干部陈沙江惊出一身冷汗,他立即拟写材料向相关部门汇报,一场关于白水牛品种抢救性保护战就此打响。
199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动物科学系的梁正文来到凤冈县畜牧局(今凤冈县农业农村局)报到。他在乡村第一次看到腿粗蹄大、皮肤微红的白毛水牛时,就彻底被征服了。“当时,温顺的白水牛正在吃草,我刚走近,它就抬起头来给我一个响鼻,像打招呼似的,这个招呼一打就结缘20多年。”初次遇见的一幕,梁正文至今犹记。2006年6月,陈沙江办理退休手续当天,把一大摞有关白水牛的资料交给梁正文,特别叮嘱他,一定要保护好白水牛。
梁正文介绍,在接下来的调查工作中,他发现农村除了大山里偶有几家饲养耕牛外,坝区的农户不再喂牛了,白水牛更是难见。“绝不能让这个珍稀水牛品种绝迹”,梁正文开始向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国家农业农村部申请保护资金,采取补助饲养户的方式暂时留住了白水牛,但这并不能解决白水牛濒危的问题。2008年,凤冈县只有34头白水牛。
2010年,梁正文找到浙江客商陈君华来凤冈投资喂养白水牛。协议签订那天,梁正文高兴得像中了大奖一样。通过3年多的努力,白水牛发展到了63头。2014年,陈君华不幸身患重病,不得不回浙医治,养殖场的事托给母亲和姐姐打理。家人没有饲养经验,技术的中断导致白水牛群又一次面临危机。2017年,凤冈白水牛只有32头。
面对现实,梁正文发现集中饲养虽然便于管理,但面临近亲繁殖和疾病传播的风险。抢救性保护白水牛,改变饲养方式是当务之急。梁正文与养殖人员多次交流,向畜牧专家多次请教,2020年12月,他将仅有的30多头宝贝疙瘩严格体检、按血缘家系分类编号建档后,联系放养条件好的农户养殖,同时争取资金,采取保种场集中养殖和家庭分散养殖两种方式保护。
晌午时分,走进位于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的贵州白水牛保种场,一群群白水牛正在专属的浴池里“滚水”,欢快地享受着夏日的清凉。
保种场负责人钱家祥介绍,他家父亲曾是一名养牛大户,受父亲影响,他已从事养牛30多年。在梁正文的动员下,2020年12月开始从事白水牛保种工作。这几年,钱家祥整合上级保种经费50万元,自己投入150多万元,在当地流转山坡、土地共500多亩,通过“散养+圈养”及草种养畜模式保护白水牛。
白天,牛儿们在山上自由活动强筋健骨,晚上回家还要吃上主人精心准备的“营养餐”。“繁育起来的白水牛只能保护,不能当活牛卖也不能当肉牛吃。虽然看不见经济效益,但看着这些宝贝一年比一年增多,国家的稀缺品种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我心里很乐意。目前,保种场的白水牛已从最初的20多头发展到现在的60多头。”钱家祥说,他的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主动接下了保种场管理的担子,成为地道的“牛三代”。
贵州白水牛不仅是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其独特的白毛基因在科研上价值巨大。凤冈的保种工作,为未来开发利用这一特色资源、培育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蔡文军介绍,为了保险起见,凤冈还精选了三头健硕的种牛,送到贵州省种公牛站饲养,并采集了两千支冻精到中国农业大学、一万支冻精和270份活体组织到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进行科学保存。贵州白水牛得到系统性、活态化的保护,确保了稀有品种的延续。
好事儿一件接着一件。2022年10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将贵州白水牛纳入抢救性保护畜禽品种。2023年10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将凤冈白水牛纳入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世界稀有、延续百年的本土珍贵遗传资源“贵州白水牛”,在凤冈县历经保护繁育,目前种群数量恢复到105头。这抹云贵高原上的独特“白色”,正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为种业创新留存了独特基因密码。
阅读量:12.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