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首所省属高校!“青岛理工星”正式命名

来源:闪电新闻

2025-07-24 19:56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4日讯 7月23日,“青岛理工星”命名仪式在青岛理工大学举行。一颗国际编号为11139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青岛理工星”,青岛理工大学成为全省首所拥有专属小行星命名的省属高校。

“青岛理工星”是一颗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带小行星,轨道倾角为4.7度。近日点距离为2.94亿公里,远日点距离为4.62亿公里。这颗小行星的公转周期约为4年,它以平均每秒近18.8公里的速度在太空中穿梭,每天大约运行162万公里。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刘静说,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命名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和审批程序。

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命名的背后是青岛理工大学在航天领域的深耕细作,学校与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等3家单位联合建立了“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作为该领域国内首个产学研联合平台,实验室自主研发了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技术。

“三维可视化平台可以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并驱动我们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的实况。这套系统,它能够实时在线和监测在轨航天器的轨道、位置、状态及其部件操作的过程,相当于为我们观测太空中的飞船状态提供了一个‘上帝视角’。”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郭阳告诉记者。

该技术被运用于国家航天工程的实战任务中。先后参与执行了载人航天工程神舟系列飞船、核心舱交会对接,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月球车月面巡视遥操作等50多次重大工程,为航天测控任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眼下,实验室正在对太空10厘米以上的空间小碎片进行监测和编目。 “一些很小的太空碎片,哪怕是一块指甲盖大小的油漆也会对运行的飞船产生很大的杀伤力,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它们,监测它们的运行轨迹以避开它们或者是对飞船加以保护层。”郭阳告诉记者。

人类认识、探索、保护和利用太空的脚步从未停止,面对空间碎片数量持续增长的严峻形势,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连军表示,青岛理工大学下一步将以空间碎片天基监测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为切入点,凝练目标、加大资源投入,在保障航天器安全、维护空间环境、推动空间交通管理和增强国家空间战略能力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

闪电新闻记者 冯诗惠 报道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冯诗惠 责编:庄红 审校:杨本敬 主编:张晓博

闪电教育

阅读量:33.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