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政首,粮安天下。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于7月24日-26日在山东济南拉开帷幕,有关国家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知名专家学者等全球300位大咖齐聚一堂,就粮食减损全球治理、科技创新合作引领粮食减损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共同守护全球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节粮减损何以成为全球性议题?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其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粮食产量的14%。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意味着大量潜在的粮食白白流失。这个损失每降低1%,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
在此背景下,粮食减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每减少一分粮食损失,都等同于增加粮食供给,这“无地增产”的智慧,正是保障粮食安全最经济、最直接的有效举措。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山东有何“粮”策?
播种环节,3.7万台高性能播种机实现亩均节种 2.5公斤;
收获环节,高效低损收割机让小麦、玉米机损率分别降至0.81% 和1.57%,仅去年就相当于增产1.29 亿斤;
储存环节,5179台套烘干设备构建起高效网络,烘干能力达46%,有效减少霉变损耗;
加工环节,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粮食品质利用率,从源头上堵住浪费漏洞。
从源头育种到终端收储加工,全链条的系统布局与管控,让“颗粒归仓”从愿景稳稳落地为现实。近年来,山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
一方面做好“加法”,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集成发力,粮食总产已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今年夏粮单产水平和总产增量均居全国第一;
另一方面做好“减法”,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意识,聚焦从生产源头到精深加工、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完整链条,推动各环节不折不扣落实节粮减损要求。
本次大会以“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 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为主题,从主题中“科技创新”“全球携手”这两个关键词中亦能读懂本次大会的主旨,以科技创新破解粮食减损难题,借全球携手凝聚减损合力,共同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安全底线。
科技创新,堪称推动粮食减损的核心引擎。在此次大会上,现场同步举办粮食减损成果展、“好品山东”农品展及智能农机装备展示,众多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纷纷亮相,展示了科技创新在粮食减损领域的巨大潜力。
在山东,2024年,小麦、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副产物食用资源开发五大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完成粮食深加工领域研发项目62项,申请专利108项,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在粮食仓储环节,济南、临沂、日照等市探索应用智能扦检一体化系统,实现无人化操作,不仅效率提升1倍,而且减少粮食撒漏。据测算,通过实施这一行动,全省地方储备粮综合损耗率降至0.38%,低于国家1%的标准,绿色储粮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正推动粮食减损从理念落地为生动现实,为全球粮食安全筑牢坚实的科技根基。
国际合作,是汇聚全球力量的坚实纽带。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粮食安全问题早已突破国界限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唯有强化国际合作,才能凝聚合力,携手共克粮食安全领域的诸多挑战。
本次大会设置主题论坛及三个分论坛,聚焦科技减损、机械化生产及青年行动,并发布《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回顾》等成果文件。搭建起多层级、多主体、多角度的对话交流平台,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交流技术、深化合作的广阔舞台。
国际合作,引领全球在粮食减损的征程上并肩前行、凝聚力量,携手迈向粮食安全的光明未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辛劳与汗水,镌刻着从种植到收获全流程的付出与坚守。保障粮食安全,是一场关乎人类生存根基的持久战。
此次大会的召开,是向粮食损失浪费宣战的号角,亦是携手共进切实做好粮食减损工作的全球宣言。从田间地头的种植优化到仓储物流的损耗控制,从加工环节的精准提质到消费端的节约理念普及,让每一份减损努力都能形成叠加效应,共同守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粮袋子”。
文/靖晓红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