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闪电评论丨卫星互联网时代,山东抢占“星座经济”制高点

来源:闪电新闻

2025-09-12 14:48

发表于山东

浩瀚星河,北斗悬天。当低轨卫星星座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赛道,一场关于“星座经济”的角逐正悄然展开。山东,这个曾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的经济大省,如今正以商业航天为支点,撬动空天信息产业的新格局——从黄海之滨的火箭轰鸣,到齐鲁大地的卫星巡天,一场以星座组网为核心的空间基础设施革命已然启幕。

落子——低轨星座布局的“山东节奏”。在距离地球约600公里的轨道上,72颗卫星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低轨物联网星座——这是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部署的“吉利星座”。它们将聚焦智能网联、海洋渔业、工程机械等场景,提供全球商用低轨卫星通信服务。而这只是山东布局“星座经济”的一个缩影。山东的星座布局,始于2019年6月。当时,山东在烟台海阳海域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随即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序幕。六年间,山东已累计保障完成18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1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如今,山东的商业航天产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协同格局: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配套制造,济南主攻卫星研发与地面设备制造,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三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起低轨星座从研制到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

协同——星箭研产与数据应用的创新闭环。高频次、低成本发射能力,正是星座组网的核心需求。在卫星制造环节,济钢集团展现了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的惊人潜力。作为山东省航空航天骨干企业,济钢目前已具备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产能,其布局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车台和卫星行波管生产线,为星座建设提供了核心硬件支撑。正如济钢集团总经理刘仕君所说,“我们从配套生产零件、部件入手,逐步集成为组件、结构件,基本实现了由‘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的蜕变。”发射服务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火箭,将单位重量运载成本下降了30%到40%,并通过模块化设计让造火箭“像搭积木一样”,极大提高了星座组网的效率和经济性。而在星座数据的应用端,山东同样布局深远。东方航天港上线全栈国产化的“数字地球引擎”,建成投用省级新型卫星数据智算中心;青岛上合航天在青岛规划布局全球卫星星座业务总部、星座测运控中心、智慧物流和智慧海洋应用基地等服务体系,推动航天技术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赋能——从智慧城市到海洋经济的空天视角。星座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对地面产业的赋能作用。山东正在将卫星互联网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开辟出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低轨星座可为城市提供全覆盖的物联网连接,实现智能交通、公共设施监测、应急管理等功能的全面提升。青岛上合航天打造的物联网星座,就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出行、交通物流等场景,为智慧城市提供天基支撑。在海洋经济领域,卫星互联网的价值更加凸显。山东拥有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海洋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可实现对渔船定位、水产养殖、海洋环境等的全天候监测,为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产业提供数据支持。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的产业定位,正是基于这一优势。此外,在应急通信、工程机械、能源水利、农林牧渔等领域,低轨星座同样大有可为。通过提供全球覆盖的卫星通信服务,山东的商业航天企业正将“九天揽月”的浪漫转化为惠及日常的便利。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抢占“星座经济”制高点的征程中,山东正以全产业链布局和创新协同优势,书写着商业航天的齐鲁篇章。随着更多卫星升空组网,山东不仅将在太空留下自己的印记,更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航天之翼”,迎来空天信息赋能的美好未来。(文/黄宗跃)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薛海文 责编:朱富金 审校:黄鹏伟 主编:刘畅

地评线

阅读量:26.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