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冠军制造 工赋山东”网评引导活动在威海启动。
一场探寻山东制造转型升级、感知经济脉动的旅程就此展开。这场跨越四市的实地探访,不仅是一次对山东制造业发展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一次解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路径”的深度行走。
从黄海之滨到黄河之畔,从胶东半岛到鲁中腹地,山东以“冠军制造”为笔,以“工业赋能”为墨,正在书写着一曲传统工业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时代乐章。
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山东作为我国工业门类最齐全、基础最雄厚的省份之一,始终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从“一五”时期国家布局的重点工业项目,到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再到新时代“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东制造业的每一步跨越,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如今,面对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机遇,山东锚定“冠军制造”这一关键抓手,正是抓住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如同散布在齐鲁大地上的“珍珠”,以其在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技术突破和市场引领,串联起山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项链”。
二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
在威海的海洋工程装备车间,智能机械臂精准挥舞,将钢板焊接成万吨巨轮的“筋骨”;
在潍坊的动力装备企业,研发人员日夜攻关,让发动机热效率突破行业天花板……
这些场景,正是山东制造业以创新驱动“破茧成蝶”的生动缩影。单项冠军的炼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十年如一日深耕主业、持续创新的必然。
山东通过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为企业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数据显示,山东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5%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正是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创新定力,让山东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成为“领跑者”。
山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工赋”理念的深度融入。这里的“工赋”,既是数字技术对传统工业的赋能,也是工匠精神对制造品质的加持。
在滨州的纺织车间,5G技术让每一根纱线的生产过程都可追溯,大数据分析实时优化生产参数,让“老纺织”焕发“新活力”;
在济南的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起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了从订单到交付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与此同时,山东从未丢弃“工匠精神”这一制造业的灵魂。从老一辈产业工人的“精益求精”,到新时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这种精神在齐鲁大地上代代相传。
正是“数字赋能”与“匠心传承”的同频共振,让山东制造业既有“智能大脑”,又有“精密手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三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山东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同样令人瞩目,通过绿色技术引领,加快开发绿色低碳技术,聚焦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能效提升成效显著。
总投资超百亿元的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开工,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100%绿电直连离网型零碳产业园。
数据显示,山东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40%,“两高”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突破35%,超过“十四五”任务目标5个百分点。
绿色已从一种环保理念,淬炼为山东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成色。
此次活动走进的威海、潍坊、滨州、济南四市,虽产业特色各异,但都在“冠军制造”的引领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
威海的海洋装备、潍坊的动力装备、滨州的高端化工、济南的智能装备,这些优势产业如同一个个“增长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联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不仅注重培育单个冠军企业,更着力打造“冠军集群”。通过出台产业链“链长制”、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让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形成“龙头引领、梯队跟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这种“点上突破、面上开花”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山东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四
高质量发展的宏图伟业,归根结底要由人来创造、靠人来实现。活动中汇聚的媒体记者与网络名人,正是要深入一线,去发现、去讲述那些背后的人物故事,他们是精益求精、不懈攻关的工程师,是熟练掌握数字技能的新型产业工人,是富有远见、敢于突破的企业家。他们的智慧、汗水与梦想,是“冠军制造”最宝贵的生产要素,是“工赋山东”最深厚的活力源泉。
这场“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活动,不仅是对山东制造业辉煌成就的一次全景式展示,更是为了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汇集更强大的前行力量,忠实记录并有力推动这场关乎未来的深刻变革。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
当细腻的笔触记录下创新者的汗水,当精致的镜头捕捉到转型间的蝶变,当动人的故事传颂着奋斗者的精神,由此激发的强烈社会共鸣与形成的强大推动力,必将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澎湃的舆论动能。
未来,山东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匠心为墨、以协同为纸,在“工业赋能”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毅前行,让“山东制造”成长出更多“冠军”。
文/靖晓红 蔺炳正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