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0日讯 2025年暑期,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蓝先锋”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赴日照街头镇、枣庄东郭镇、济宁峄山镇,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防溺水实践行动”。团队以“科技赋能+技能普及+群防群治”为核心,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护民实效,为乡村搭建“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安全屏障。
科技巡查:无人机“天眼”绘就风险地图
团队启用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对河流、水库、池塘等高危水域开展全覆盖空中巡查。相比传统人工巡检,无人机能快速抵达人员难及区域,通过高清镜头捕捉隐蔽漩涡、水深突变点等隐患,再经数据标注技术,精准生成“乡村溺水风险分布电子地图”。
这份“定制化安全指南”批量印制后,张贴于村委宣传栏、水库入口、村口公告栏等村民常驻足处,让“看不见的风险”变得“有据可查、有标可避”,成为村民近水的“随身避险手册”。
技能普及:急救“救命术”教到指尖
“手臂伸直,用上半身力量垂直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深度5—6厘米……”在枣庄东郭镇村广场,队员手持心肺复苏模拟人,手把手拆解急救细节:从判断意识、呼叫求救到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全程指导村民实操。
针对乡村“家长监护+孩子自防”需求,团队创新开设“亲子防溺水课堂”,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防溺水六不准”,掌握正确呼救、AED使用等技能。截至活动结束,累计开展培训12场,覆盖村民超800人次,超60%参与家庭掌握基础急救能力,乡村溺水应急“第一响应力”显著提升。
童心筑防:DIY警示牌+自制救生具双发力
防溺水既要“入脑”,更要“落地”。在济宁峄山镇,队员组织青少年及留守儿童开展“防溺警示牌DIY活动”,孩子们在三角牌上绘制禁止游泳标志、安全图案,32块满含童趣的“温度警示牌”最终安装在12处高危水域,成为乡村独特的“安全风景线”。
同时,“变废为宝”应急课同步开课:队员先科普水域救援要点与正规救生设备使用规范,再引导村民用家中闲置的帆布、绳索,自制简易救生抛投袋。这些工具统一存放于各村水域“安全驿站”,附清晰使用说明,让村民紧急时刻能“拿得起、用得上”。
扎根乡土:126名“流动哨兵”织就立体网
为让防溺力量长效运转,团队协助三地各村组建“水域安全监督员”队伍,从熟悉水域、责任心强的村民中招募志愿者,开展风险识别、无人机巡检、应急处置等专项培训,最终招募126人。
这些“土生土长”的监督员利用农闲、傍晚时段在重点水域巡逻,及时劝导下水嬉戏的未成年人、无防护垂钓者,精准填补乡村“日常防溺监护空白”,成为安全网中的“流动哨兵”。
此次“三下乡”不仅是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服务乡村民生的实践,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未来,“水蓝先锋”队将持续深化“校—社—村”三级联动,定期回访更新风险数据、巩固培训成果,探索将该模式推广至更多乡村,用青春力量筑牢乡村防溺水“长效安全线”。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