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30日讯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庆云县中丁乡田野间秋收的序幕已悄然拉开。近年来,中丁乡立足农业发展特点,以科技赋能为核心、以模式创新为路径、以服务保障为支撑,持续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粗放”向“智慧集约”转型,在破解资源约束、激活土地潜能、提升产业质效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实际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硬件+软件”: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阡陌丰产
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成为驱动生产力跃升的核心引擎。中丁乡积极实施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项目,农机装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目前,中丁乡5个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申请无人机、播肥机等应用先进适用设备,大大降低农户机械投入成本。同时,在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引导下,大型、智能、绿色的农业机械保有量逐年增加。张家村种粮大户张世坤在今年9月份购置了一台全新的玉米联合收割机,这也是中丁乡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升的缩影。“这台机器花了28万,政府补贴了5万,自己只掏了23万。”他高兴地说,“它不仅能自动丈量亩数、完成秸秆还田,还能自动卸粮,效率特别高,一天能收100亩,比以前快多了,损失还少。”此外,数字化平台的应用,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慧”。通过推广“锄禾问天”气象为农服务公众号,能够实时显示雨量、湿度、风向/风力、空气质量等数据指标,通过精准性数据,提供最新气象预警,实现了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
变“废”为宝:盐碱地综合治理激活多元种养
针对盐碱地这一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中丁乡将土壤改良作为首要任务,探索出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多元种养新路径。腾顺合作社370亩盐碱坑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生金”400万元、徐家村盐碱地60亩海水稻预计亩产超1000斤、前大店村锦泓家庭农场“藕+鱼+粮”立体种养模式为家庭增收30万元、茂杨村种植耐盐碱油葵亩产450斤……通过科学改良和模式创新,昔日的“盐碱滩”逐渐变成“丰收田”,土地产出能力不断提升,为全乡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依托庆云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养殖-水肥-农田”生态循环模式,以厌氧发酵技术变粪污为“金肥”,搭配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滴灌,创新盐碱地改良技术,让千亩农田焕发新生。中丁乡积极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推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向精准的微喷、滴灌方式转变。今年甄家村甄在芹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这种现代灌溉方式不仅节约水资源、有效控制土壤返盐,还能减少化肥使用量、助力单产提升。中丁乡因地制宜不断实践探索,结合“以种适地”+“以地适种”,让盐碱地重焕生机,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生态治理的双赢。
规模提效:集约化经营释放土地新潜能
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中丁乡域内有7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8家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是规模化经营的核心载体,可通过整合分散的土地、农机等资源,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破解小农户“单打独斗”困境,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与产出效益,夯实乡村产业发展根基。2025年,中丁乡100亩以上种粮规模户较往年增长66%,土地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成方连片的农田统一管理、标准化种植,让土地产出效益实现最大化。同时,为保障农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2025年中丁乡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治理河道沟渠7.39km,为大型机械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创造了基础条件。通过规模化经营,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还为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平台,让小农户融入大农业发展格局,推动全乡农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经营”转型升级。
服务直达:全链条保障打通“最后一公里”
政策引导和贴心服务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依托。中丁乡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在中丁乡供销农资集采配送中心,化肥、农药、种子等核心农资均依托供销体系实现了“统一集采、高效配送、直达田间”,切实解决了农资购买“最后一公里”难题。9名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150余次,覆盖科技示范主体和农户9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700余份,为农户送去科学种植的“锦囊妙计”。秋收期间,全乡开辟乡政府大院、村委会大院、文化广场等40余处公共晒粮场地,解决了农户晒粮难问题。庆云县田家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2台大型烘干塔设备,有效解决了阴雨天气下粮食发霉变质的难题,保障了粮食产后处理的高效化、标准化。
“现代农业的核心在于‘质’与‘效’的双重突破,中丁乡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稳产丰产。”中丁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冠男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进一步完善‘科技+规模+服务’的发展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向高质高效的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推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保障粮食安全,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
闪电新闻记者 周树茂 通讯员 张圆圆 刘凯 王晓斌 德州报道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