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7度,黄河携亿万年的洪荒之力奔涌入海,在渤海之滨冲积出一片广阔年轻的土地——5400多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大河息壤,这里是全球暖温带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有400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从灵动的震旦鸦雀,到翱翔的猛禽;从潮间带的微小生物,到广袤滩涂的蓬勃生机,潮汐塑造着大地,芦苇荡里孕育新生,生命在轮回中成长,自然在变迁中永恒。生命在这里竞逐、繁衍、传承,大河之洲,正书写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传奇。
日前,《大河之洲》第二季在北京首映发布会上收获专家高度评价,这部由山东广播电视台摄制团队历时近三年蹲守打磨的作品,已于9月27日在国家地理频道《华彩中国》栏目面向全球首映,并将于10月5日在山东卫视4K超高清频道进行国内首播。从第一季斩获泰利奖“两金一银”到第二季被寄予更高期待,这部纪录片用唯美的镜头,让黄河之美国际“出圈”,让大河生态联通世界。
制作团队在黄河三角洲以“三年蹲守、四季追光”的执着,用镜头捕捉广阔天地间四季轮转的极致景色,记录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黑嘴鸥的繁衍生息,讲述这片土地上万物生灵的动人故事,以精品的艺术形式、极致的镜头语言、深厚的文化情怀,全景式展现黄河三角洲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向观众呈现一幅美丽、流淌、行进着的中国画卷,让观众在黄河三角洲的万千变化中,感受时代进步、激发奋进力量。
创作的突破,始于视角的“破界”。如果说第一季是黄河三角洲的“季节快照”,第二季则完成了从“地域切片”到“全球拼图”的跃升。第一季聚焦候鸟迁徙等季节性事件,第二季以跨年度追踪打破时间局限,将镜头从“季节性访客”延伸至“完整生命循环”,完整呈现白鹤繁衍、盐地碱蓬枯荣的生态全程。更关键的是空间维度的拓展,创作团队以“流域视角”与“迁徙视角”为钥,跟随候鸟轨迹突破地理边界,将单一湿地的故事嵌入“全球生态系统互联互通”的框架,让黄河口的生命律动成为世界生态网络的生动注脚。这种突破,让纪录片跳出“动物世界”的窠臼,成为书写生命共同体的“影像史诗”。
技术的赋能,让生态之美有了“可触摸”的质感。第二季最大的技术亮点,是高清微距摄影技术的首次大规模应用——镜头穿透水面捕捉鱼卵颤动,延时摄影定格盐地碱蓬“由绿转红”的奇迹,连震旦鸦雀筑巢的细节都清晰可辨。但创作团队并未止步于“炫技”,而是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共生:红外相机记录的夜行动物轨迹与星空延时形成时空对话,无人机航拍的湿地肌理与显微镜头下的微生物构成视觉交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微观见宏大”的呈现,既为生态研究留下珍贵影像样本,更让观众在震撼中读懂生命规律,完成了从“科学观察”到“美学体验”的转化。
叙事的升维,让生态表达有了“情感温度”。《大河之洲》第二季的成功,还在于它主动探索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生态话语体系。面对“拍摄对象无法交流”的挑战,团队选择以“拟人化”视角赋予生命以故事性:丹顶鹤父母护雏时的警惕,斑头雁迁徙时的坚韧,甚至“鸟浪”奇观背后弱者抱团的生存智慧,都被镜头细腻捕捉。在全球生态系统的背景下,彰显出宏大的国际视野,以“中国方案”讲好全球生态故事。这种叙事转变,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情感参与者”,当为镜头里的生命际遇揪心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便从抽象理念化为内心共鸣,让生态故事真正走进人心。
价值的共振,让中国故事有了“世界回响”。《大河之洲》第一季首播期间,短视频全平台播放量破亿次;第二季更是登陆国家地理频道《华彩中国》栏目面向全球首映,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3亿用户,让中国生态文明实践成为全球可借鉴的样本。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大河之洲》,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背后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持续彰显。《大河之洲》第二季以极致的镜头语言、共情的叙事逻辑、深刻的价值表达,不仅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视觉盛宴,更以生命叙事的力量,让世界看到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责任与担当,为全球自然纪录片创作写下了“中国答案”。
从三年蹲守的匠心到全球传播的雄心,《大河之洲》第二季,以其生动的影像和深刻的内涵,向世界展示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让世界读懂中国式生态文明。当黄河口的芦苇荡在镜头中起伏,当迁徙的候鸟掠过天际,这部纪录片不仅记录了一座三角洲的生态变迁,更书写了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文明智慧,留给人与自然最珍贵的启示。(文/张恒)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