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闪电评论 | 青山不负廿载功 齐鲁大地万象新

来源:闪电新闻

2025-08-27 11:42

发表于山东

2005年8月15日,一个令全世界耳目一新的科学论断在中国安吉余村诞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十载岁月更迭,这一科学理念在神州大地激发出澎湃的生机与力量,汇聚成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投身绿色发展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从秋风塞北到烟雨江南,从巍巍昆仑到滔滔南海,一个个“山水工程”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幅幅“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的壮美画卷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

作为中国东部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龙头省份,山东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在黄海之滨、泰山脚下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山东方案”。

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节点回望,在齐鲁大地上,绿色发展观已融入制度设计的深层逻辑。在全国率先建立基于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制度,各市空气质量同比改善的,由省级财政向市级补偿,同比恶化的,由市级财政向省级补偿。出台全国首部陆海统筹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三线一单”管控体系覆盖全域,排污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全面铺开,这些制度创新形成了“生态有价”的刚性约束。

在山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深融入发展的血脉。

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上,作为国家战略重要实践的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形成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山东模式;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上,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东部沿海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实践样本;在促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上,多层次开展“美丽系列”建设,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构建治污体系提供“双赢”范本;在筑牢生态安全底线上,打造“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强化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控;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针对流域生态保护制定条例,深化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机制,激发体制机制创新活力。

二十年,江河为证。

看天空,抬头可见的“山东蓝”,是百姓最直观的生态获得感2024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到72.2%,同比提升5.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降至35.5微克/立方米,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看水源,2024年,山东153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79.1%,V类及以下水体动态清零;黄河干流山东段全线稳定保持Ⅱ类水质,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为94.1%。南四湖流域36个国控断面、南水北调东线13个国控断面以及省辖39条入湖河流水质持续全部保持优良水体标准。

看海洋,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位居全国前三,日照张北湾和东营黄河口湾区跻身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全省纳入考核的13条国控入海河流全部完成总氮年度削减目标,48条省控以上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改善13.5%。蔚蓝海水下,海洋生物群落繁衍生息,一幅“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和谐图景跃然眼前。

作为GDP超9万亿元的经济大省,山东的产业经济曾被称为“大象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山东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山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顶住阵痛、迎难而上,新旧动能转换闯过一道道难关,实现传统工业的华丽转身。

一手抓传统产业“弯道超车”,一手抓新兴产业“换道超车”。山东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在钢铁、化工等行业,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强产业整合,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新兴产业是山东绿色发展的新引擎。山东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例如,在新能源领域,山东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增减之间,是绿色生产力的生长,绿色GDP在增长。

“十四五”以来,山东省以年均3.9%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下降18.5%、下降幅度好于全国平均7.7个百分点。从2022年全省新增绿电占全社会新增用电的71%,到2023年的75%,再到2024年的120%,山东首次实现新增全社会用电量全部由绿电供应,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到山东高质量发展的“DNA”之中。

从黄河三角洲“退养还湿”的生态抉择,到鲁西南盐碱地“硒谷”的华丽转身;从“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的布局,到“无废城市”集群的建设,山东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征程中,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每一个成果都闪耀着智慧与担当的光芒。

廿载耕耘终不负,山河为证写华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岱青海蓝”的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当“孔孟之乡”的文化基因注入绿色创新,山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通往更广阔天地。(文/李想)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张艺凡 责编:靖晓红 审校:彭芳 主编:李翔睿

地评线

阅读量:11.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