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闪电评论 | 小县城如何长出国家战略新产业?

来源:闪电新闻

2025-08-28 11:50

发表于山东

寒冬时节,一辆装配钠离子电池的电动车在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自如行驶,这个看似普通的场景,背后却隐藏着一场能源革命的密码。

在山东肥城,一家名为“零壹肆”的企业,正以普鲁士蓝钠电的量产及商用,撬动着一个万亿级新赛道。

钠离子电池,被誉为新能源领域“新星”,而中国出货量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在这场关乎未来能源格局的竞争中,一个县级市如何脱颖而出?一家初创企业又如何能在细分市场占据八成份额?

  

“钠”里有乾坤,“电”亮新未来。钠离子电池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不畏严寒的特性,更在于其对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锂在地壳中的含量不足万分之一,而钠含量是锂的1300多倍。用钠替换锂,不仅是材料的更替,更是能源自主与绿色转型的深远布局。

但创新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山东零壹肆先进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杰,早在14年前就开始研究钠离子,当时锂电池研发正炙手可热。作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的学生,他选择了一条“冷门”赛道。

但没想到,这一跑,却跑出了“热门”成绩。

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不是从1到N的复制,而是从0到1的突破。零壹肆的名字正蕴含着这层深意:从0到1实现从无到有,从1到4实现量级裂变。

这份来自理科生的浪漫,记录着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不易,也揭开了科技创新的内在密码。

中试是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的“死亡之谷”,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山东肥城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废弃煤矿变身中试基地,为科研人员提供“试错的平台”。在蔚蓝碳中和中试基地,配套了厂房、人才、资金,只需要带着实验数据、实验成果,就可以支撑其做成产品。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打通了产学研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占地100多亩的废弃煤矿,如今摇身变成9个中试车间,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苗圃”和“孵化器”。

应对量产投资压力,肥城又规划打造蔚蓝科技产业园,10万平方米的厂房让企业“拎包入住”。

“保姆式”服务背后,体现的是当地政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远见卓识。从2022年开工建设,到2023年1月实现交付使用,这样的“肥城速度”更是彰显其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政企共育,让小县城长出了引领世界的“科技树”。

创新链、产业链相融,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零壹肆不仅率先实现普鲁士蓝钠电的量产,更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两轮电动车电池、储能电池、乘用车启停电源……与潍柴动力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钠离子商用车启停电源,这标志着钠电池正式进入商用领域。

从材料研发到电池制造,从场景应用到市场开拓,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茁壮成长。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发展方式的变革,体现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钠离子电池产业的崛起,正是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

从全球视野看,能源革命关乎人类未来。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钠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不仅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于无声处听惊雷。”零壹肆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诞生于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成长于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好时期,受益于政企同心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小县城大梦想,破旧立新显担当。从肥城走向世界,零壹肆印证了:真正的创新,始于初心,成于坚守,终于格局。这条在齐鲁大地上孕育出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向世界宣告:山东品牌,从来不只是山东的品牌——它是中国的底气,更是世界的未来。(文/陈一钊)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陈一钊 责编:刘科春 审校:梁义 主编:李翔睿

地评线

阅读量:3.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