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科学系统的战略谋划与顶层设计。
从会议公报中可清晰看出“新、高、绿、强”的鲜明特质,精准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提供了清晰指引。
一
“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以创新破局、以协调提质,在向“新”而行的进程中展现“齐鲁担当”。
近年来,聚焦新质生产力,山东实施“十强产业”计划,发布场景创新“三张清单”,为标识性场景找解决方案,让突破性科技有用武之地。浪潮集团“智算中心”算力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潍柴动力全球首款热效率54.1%柴油机量产,打破国际垄断。
看新型城镇化,山东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抓手,2024年山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5%,较2012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在工业经济提质、产业集群培育、科技创新突破、数实深度融合等维度持续发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看新发展格局构建,山东打造“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38万亿元,山东中欧班列统筹运营七年、开行量屡创新高,“齐鲁号”品牌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新为引领、以新谋突破,从产业革新到模式创新,“新”,始终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与核心动力。
二
“高”,是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山东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以“高水平”突破推动发展能级跃升。

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山东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围绕科技创新政务生态、人才生态、产业生态等8个方面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致力打造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之重器”落地运行。
看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山东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出“无证明之省”建设,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看高水平对外开放,山东自贸试验区一项项改革创新的成果从无到有、由点及面,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不断涌现,为山东深度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带来更多机遇。
向“高”而攀,以高科技为翼,以高水平为脊,筑高质量发展之路,启新征程跨越之航。
三
“绿”,是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
作为工业大省与能源大省,山东坚决打破路径依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奋力蹚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
看能源结构优化,山东提速建设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风光储输一体化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34亿千瓦,占全部装机的53.4%、较2020年提高22.6个百分点,历史性地超过了煤电。
看产业绿色转型,山东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支持作用,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支持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看生态保护修复,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严把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环境准入关,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蓝天碧水”成为齐鲁大地的鲜明底色。
向“绿”而兴,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既蕴含生态保护的理念,也凸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
“强”,是强国建设。
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到农业强国、文化强国,山东以“多维度强省建设”融入强国大局。
看制造强国建设,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10.0%,“山东智造”产品出口覆盖180余个国家和地区。
看农业强国建设,山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看文化强国建设,山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一批非遗特色产业集群,推出一批生态旅游产品,曲阜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成为全球儒学研究高地。
看人才强国建设,山东实施“人才兴鲁”战略,积极引进各类人才,把博士后群体作为战略性人才资源,建成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80个,为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向“强”而进,向着更强大和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让“齐鲁强省”成为强国建设的坚实支柱。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未来五年发展指明方向,“新、高、绿、强”的战略特质,既是国家顶层设计的核心要求,也是山东实践的行动指南。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农业大省,山东唯有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以“新”破局、以“高”提质、以“绿”赋能、以“强”担当,方能在“十五五”期间书写更加壮丽的发展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文/靖晓红 孔德淇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