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潍坊昌乐何以成为企业青睐地?探寻背后的“赢商密码”

2025-10-28 09:09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8日讯 项目为王,环境生金。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金字招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是加速要素集聚的强大磁场。日前,记者来到潍坊市昌乐县,循着企业全生命周期,走园区、访企业、进工厂,探寻这里如何用“营商”来“赢商”,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

让“小块头”释放“大能量”

上市企业数量是观察一个区域经济活力和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昌乐县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形成了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布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上市企业并非偶然产生的孤立案例,而是昌乐精心培育的必然结果。

10月22日上午,来自昌乐县的潍坊精华粉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基础层成功挂牌。对于下一步的上市计划,该公司董事长吕勇目标非常明确:“力争2027年在北交所上市。”

吕勇的自信,来自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上市“助理”的全力支持。今年2月底,昌乐县协调11个部门,仅用10个工作日,为企业开具全部合规证明,加快了企业挂牌进程。“在关键要素不缺失的条件下,我们协调各部门采用容缺办理的方式,以最快速度为企业办理银行账户更名和两次工商信息变更,确保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股改。”昌乐县财政局局长谭宝民说。6月30日,公司披露公开转让说明书,正式申请挂牌新三板。

“昌乐县相关部门多次邀请北交所到我公司指导工作,为我们争取中央奖补资金400万元,背后有这样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按计划上市,把企业做大做强。”吕勇信心满满地说。

近年来,昌乐县把企业上市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推动企业持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构建全方位服务支持体系。目前,昌乐县上市、挂牌企业总数已达8家。该县还储备了20家上市后备企业,均在梯队培育中。

企业培强,不只上市。潍坊华力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主产灌溉水带,产品全部出口至东南亚和非洲地区。此前,企业在城南的老厂房面积仅2000平方米,发展空间严重受限。今年,厂长李道辉萌生了拓展厂区的想法,但公司年产值刚过千万元,加上他在内的十几名员工全都是一线生产人员,对如何办理扩建手续一无所知。他也不确定,像他们这样的“小个头”企业,能否得到辖区政府的重视与帮扶。

令他没想到的是,拓展厂区的想法刚一提出,就得到了服务企业专员的积极响应。对方立即将李道辉的需求发布到“五图企业群”中,并陪同他多方实地考察场地。仅用20天时间,他们就找到一处5000多平方米的闲置厂区,完全符合生产需求。而在环评等开工所需手续的办理过程中,街道也始终派专人全程指导协助。

今年6月,我们租下厂房后迅速搬迁入驻,到10月24日,产值已经突破1000万元。李道辉笑容满面地说,这次经历让他真切感受到,“政府的服务‘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更欣慰的还有当地政府。五图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潘世臣表示:“预计明年华力塑料就能实现‘小升规’。一份贴心的服务,不仅留住了企业,更见证了他们一步步做大做强。”五图街道地处昌乐县城乡接合部,中小企业集聚,但发展空间有限。过去,因无法满足企业扩展用地需求,曾有12家企业陆续外迁。如今,随着服务机制的优化,越来越多像华力塑料这样的企业选择留下来,扎根成长。

昌乐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25个,规上工业企业373家,孕育了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瞪羚”企业方面,昌乐县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执行力。昌乐县工信局局长周海刚认为,中小企业虽“小”却不“弱”,只要找准赛道、深耕技术,就能成为行业领域的“隐形冠军”。

为育强促优,昌乐县对中小企业实施精准指导,帮助达标企业及时纳统,力争全年新增50家以上。目前,全县已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306家。这些企业规模虽不大,但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已成为昌乐经济韧性和活力的重要来源。

把“多次跑”变成“一次好”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昌乐县市民文化体育公园内,人们正惬意地享受着难得的秋光。与之相邻的,是未设一堵院墙的昌乐县机关集中办公区,企业与群众往来期间,办事便捷、沟通顺畅。在昌乐,“墙内事经理做、墙外事政府办”已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政企默契——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政府主动担当优服务。

作为举全县之力推进的“一号改革工程”,昌乐致力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更着力构建一种基于互信、高效与法治的新型政商关系。

走过公园林荫道进入昌乐县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的显示屏每天公示着业务办理情况。经常来此办理业务的代办员房丽梅发现,办件效率越来越高。在这里,昌乐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已梳理出1255个“日办结”事项,覆盖总事项的85%;795项高频事项办理“不求人、不见面”。

未在当日办结的事项如何处理?局长张继群告诉记者:“未办结的事项从第2个工作日起,每天向办事方反馈办理进度,直至办结为止。”为强化监督实效,该县要求对合理诉求严格执行“事不过三”:一次办理未解决的,县热线办督促整改;二次办理未解决的,对分管责任人和具体办理人重点提醒;三次“清零”仍未解决的,县纪委监委核查处理。全县热线工单办结率、满意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7%以上。

在优化审批服务的同时,昌乐也在规范涉企执法中注入“温度”,以更好地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实现“政府更有为、企业更有感”。今年,昌乐县要求,规范对企执法检查:入企检查须经部门主要负责人同意、对企处罚须经单位党委(党组)研究,并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准,这是为了规范干部权力行使。大力推行“综合查一次”模式,能合并的合并,能联合的联合,杜绝重复检查、多头执法,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外来投资者不用担心地方保护,昌乐要求,除涉密、法律法规不允许公开的,所有行政行为一律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包括国有土地交易、资源要素分配等,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最大限度压缩寻租空间和人为干预可能。

该县还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其中,县人大、政协每月轮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收集的问题谁有权力办谁办、谁有责任办谁办,收集问题的县级领导负责督办;对“12345”热线反映的问题,每周未办结工单报给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签批、推动解决。

比如,该县针对12345热线、潍企通平台反映比较集中,以及线下交流企业咨询频率较高的融资问题,搭建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平台,定期举办融资对接会、项目推介会,实现金融产品、融资需求“双向推介”。正是通过昌乐县政协组织的银企对接会,潍坊大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拿到了600万元贷款支持,并全部投入技术攻坚与设备升级,预计企业产能将提升40%。

再如,当地个别大型企业有大宗原材料和产品运输需求,每天200余辆大货车进出厂区,占用周边道路,影响其他企业和群众通行。昌乐县政务服务热线协调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联动,建立重点企业、重点路段、重点时段交通巡逻机制,配套施划停车位、指定停车区等措施,在获得投诉人认可的同时,还在“无声”中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难题。

在区位与资源优势并不突出的条件下,1-9月份,昌乐县实际使用外资总量、增幅均居潍坊市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高于全市4.5个百分点。关键指标里,藏的是“墙内事经理做、墙外事政府办”这种政企互动关系里,政府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深度转变。

推动敢闯企业家“唱主角”

在昌乐,企业家始终站在发展的舞台中央。这里不仅让企业“唱主角”,更让企业家“站C位、有荣誉、受尊重、得实惠”,真正形成了“企业敢闯敢干、政府全力帮扶”的良性发展生态。

作为昌乐的老牌工业重镇,朱刘街道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何以实现逆势上扬?答案,就写在“服务”二字里。

“我们甘当企业的‘服务员’,让企业家心无旁骛谋发展。”朱刘街道经贸组负责人陈香凝道出其中奥秘。面对房地产市场降温,当地积极引导钢结构企业积极转型集成式住宅、网红箱等,订单量持续增长,并成功带动国桥新材料、首阳山化工、健宝蛋白等一批技改项目落地,总投资近6亿元。

在服务企业方面,朱刘街道既“抓大”也不“放小”。在巩固万山、元利等骨干企业的同时,重点培育鸿泰鼎盛等成长型企业,引导本地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目前全街道已谋划项目53个,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企业遇到的痛点、难点,就是政府服务的重点。全球柠檬酸行业龙头企业英轩实业近年来面临产品价格低谷,节能降耗成为当务之急。“能耗成本是大头,我们一直在寻找破题之法。”公司副总经理李金生坦言。了解企业困境后,昌乐县发改局主动上门“把脉问诊”,量身定制锅炉节能改造方案,并在手续办理、项目建设等方面全程护航。

“改造后,8台老锅炉升级为4台新锅炉,热效率提升8%,一年可节约标准煤5万吨。”让李金生倍感温暖的是,昌乐县发改局还帮助企业申请到35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推动改造项目快速落地。”目前,改造工程已完成80%。

在昌乐,“服务企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三年来,全县始终坚持“谁为昌乐发展做贡献,谁就是昌乐功臣”的鲜明导向。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发改、工信、商务等部门全面梳理各级惠企政策,编制成册、动态更新,主动上门开展“一对一”解读,确保政策红利应享尽享。

更让企业家们暖心的是,昌乐连续两年高规格召开企业家大会,隆重表彰对县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会上,党委政府向全县企业家郑重作出“四项承诺”:坚持“墙内事经理做、墙外事政府办”理念;对企业合理诉求,只要不违法违规违纪,就不讲条件、全力解决;践行“有事办好、无事不扰”;守牢“严禁吃拿卡要”红线。会场一次次响起的热烈掌声,传递出政企同心的强烈信号。

持续推动的自我革命,让政府“服务者”的底色更加鲜明。通过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位浙江来昌考察的企业家评价道:“在昌乐投资最放心的是这里法治环境好,政府讲诚信,政策连续性强。”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谋企业之所需”,这十八个字在昌乐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写进每个干部心里的座右铭。当企业家们在商海搏击时,昌乐正全力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做企业最坚实的后盾。在这里,政府服务就像阳光和雨露,让每一家企业都能茁壮成长,让经济发展如沐春风、如水活鱼跃,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 钟海杰 赵静 李小红

编辑:张海燕 责编:邵光伟 审校:谭庆国 主编:刘畅
文章为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昌乐融媒

阅读量:10.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