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山东省委统战部、山东大学在济南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山东(山东大学)基地学术研讨会。会上,2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社科联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包心鉴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更需要凝聚全国各方面的磅礴力量,在这过程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也可以更好地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原主任、教授王小鸿认为,我们这个政党制度就非常生动地呈现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一是把马克思、列宁的这些原理和我们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是我们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人讲协商共治,讲家国同构,讲大一统,这样的文化滋养出了这样的政党制度。

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冯锋表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民主监督机制,应该是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机制之一,也是各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一个制度形式,它这种监督是一种合作性的监督,而不是一种对抗式的监督,是一种协商式的监督,而不是一种票决式的监督,是一种建设性的监督,而不是指导性的监督。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杨德山指出,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就是包容量大,能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我们坚持完善发展好新型政党制度,怎么去完善它、发展它,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天柱说,为了更好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我们就要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构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把这项制度的故事讲好,把他的学理、道理、哲理研究透。既干得好,同时又能讲得好。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山东(山东大学)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浦劬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规划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轨道和方向,提出了“六个坚持”重要原则,其中第一项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而我们的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保障和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的政治制度。同时还强调多个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协商关系,而通过多党合作带动的社会各个方面,能够形成共同的利益和高度的共识,达成同心圆,使得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的伟大事业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支撑。
据悉,本次研讨会共收到80余篇征文,30余篇论文拟入选研讨会成果文集。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