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闪电评论丨科技自强潮头立,齐鲁奋楫万象新

来源:闪电新闻

2025-11-04 15:51

发表于山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国各地推进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以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为切入点,不断向“高”而攀,筑牢高质量发展之路,展现出一个大省的时代担当与历史自觉。

系统谋划,下好科技创新“一盘棋”。科技创新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域之力,需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山东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规律特点,从政务生态、人才生态、产业生态等八个维度系统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旨在将山东打造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到203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提升至3.2%,让“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的创新氛围全面塑成。这一系列部署,展现了山东在科技创新上“布大局、谋长远”的战略眼光,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堵点难点问题。

政务引领,营造科技创新“好环境”。政务环境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肥沃,方能育出参天大树。山东将营造便捷高效的科技创新政务生态置于重要位置,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无证明之省”等改革协调联动。创造宽松科研环境,简化科研项目流程,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开展“沙盒监管”,出台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清单。这种“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而又恰如其分的阳光雨露。

人才驱动,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山东坚持以一流人才生态集聚一流创新要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正在齐鲁大地加速形成。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推动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超过60%,建强国家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构建全链条人才引进培育体系,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集聚行动,优化泰山人才工程。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市通过“青年优居计划”为来鲁求职应届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让人才感受到齐鲁大地的温度与诚意。

产业赋能,筑牢科技创新“主阵地”。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产业发展来体现。山东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着力营造动能强劲的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改提级行动。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容倍增行动,培优50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构建高质量科技企业矩阵,开展“高新企业规模化、规上企业高新化”行动,力争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

金融聚力,浇灌科技创新“试验田”。金融是科技创新的血液,血流通畅,则肌体强健。山东着力营造多元融合的科技创新金融生态,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提高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出资创投基金比例,对新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投资额度总额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做优做强天使基金,省级引导基金出资比例最高40%,投资的省内种子期、初创期项目,引导基金可在实缴出资收回后,让渡全部收益。强化科技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支持力度,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作用。提升科技金融平台服务能力,强化综合服务平台效能,深化政金企互信互认的科技增信评价机制。

行走在齐鲁大地上,从泉城济南到黄海之滨,从泰山脚下到沂蒙山区,科技创新活力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科研人员潜心攻关,企业家奋力打拼,党员干部靠前服务,共同绘就一幅科技创新的壮美画卷。(文/蔺炳正)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陈一钊 责编:靖晓红 审校:穆楠 主编:郭常宏

地评线

阅读量:8.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