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磨一剑:以真实笔触镌刻家国记忆
一部剧作,十年深耕。《金银滩・金银花开》的剧本打磨历时近十载,创作团队始终坚守“扎根历史、还原真实”的初心,深度挖掘海北州本土红色资源,以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的建设历程为蓝本,首次将金银滩草原牧民大搬迁的壮阔史诗搬上舞台。时间回溯至1958年,为支援国家核事业建设,金银滩草原上1279户、6700余名农牧民毅然响应号召,仅用10天时间便拆下世代居住的帐篷,赶着15万头牲畜,告别了生养繁衍的故土。迁徙途中,严寒侵袭、损失相伴,但牧民们始终怀揣“国家好,我们才会好”的赤诚信念,不仅毫无怨言,更主动留下大批牛羊支援基地建设,后续更有三百余名牧工投身基地后勤保障与外围掩护工作,用朴素的行动诠释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这部剧的灵魂在于‘真实’——是历史脉络的精准复刻,更是人物情感的真挚流露。”主创团队多次走访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辗转收集建设者的实物史料与口述往事,最终选择以“小切口”映照“大时代”:科研人员罗丁与藏族牧民索朗因一次草原遇险结下深厚情谊,却在搬迁浪潮与保密要求的双重羁绊下多次错过重逢。两人跨越时空的友情,巧妙串联起牧民群众无私奉献的家国大义与科研工作者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具象化、可感知。


民族风铸魂:以艺术之美直击人心
作为一部浸润着海北民族特色的舞剧,《金银滩・金银花开》在艺术呈现上可谓匠心独运、亮点纷呈。导演丁伟以海北藏族传统舞蹈为根基,创新性融入当代舞与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元素,演员们用奔放有力的肢体动作、细腻传神的情感表达,既展现出草原生活的自由洒脱与牧民儿女的豪迈性情,又精准传递出搬迁时的不舍眷恋、建设中的坚定执着,每一个舞姿都饱含深情,每一段编排都直击人心。


音乐创作上,该剧更是巧夺天工:悠扬婉转的草原民歌与富有时代印记的激昂旋律交相辉映,民族乐器的独特韵味与现代配乐的恢宏气势完美融合,将草原儿女的柔情与热血、科研工作者的坚韧与坚守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剧情推进注入了强劲的情感张力。舞台设计则采用纪实文学风格与纪录片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手法,活动围墙的灵活运用、虚实交织的场景转换,搭配细腻灵动的灯光舞美,既生动再现了金银滩草原“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壮美,又真实还原了科研基地从荒芜到崛起的建设图景。其中“电影院寻人”一幕尤为戳心:罗丁与索朗在熙攘人群中遥遥相望,却被流动的人潮与阻隔的围墙生生分离,简单的舞蹈动作背后,是特殊年代里普通人的遗憾与坚守,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深刻交织,让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跨域传薪火:红色精神联结鲁青同心
青海省海北州政府副州长、州政府党组成员马如祥在演出启幕前亲临现场,向大家热情推介海北州的绮丽风光。而海北州主题宣传片《梦幻海北 五彩福地》则以动人画面与深厚底蕴,深深触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演出当晚,济南历山剧院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剧中的动人故事与精湛的艺术表达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山东观众。“原本担心没有台词的舞剧会难以理解,没想到全程被剧情牢牢牵引,看到牧民们毅然搬迁的场景,忍不住热泪盈眶。”一位现场观众感慨道。还有观众表示:“通过这部剧,我们不仅了解到‘两弹一星’事业背后,还有这么多草原牧民的默默奉献,更对‘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精神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金银滩・金银花开》登陆济南,是在鲁青对口援助战略下,两地文旅交流深化升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海北州民族歌舞团骨干成员曾赴山东歌舞剧院开展跟岗学习,双方联合举办多场文旅推介活动,推动海北优质红色资源与山东广阔文旅市场深度对接、双向赋能。“希望以这部舞剧为桥梁,让更多山东朋友读懂海北的红色基因、领略海北的民族文化魅力,为两地红色文旅资源共享、IP联合打造、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磊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该剧在山东更多城市开展巡演,让“两弹一星”精神成为联结鲁青两地的文化纽带,让跨地域的文化共鸣持续升温。


金银滩的“金银花”,既开在苍茫草原之上,更绽放在每一个为国家事业无私奉献的人心中。如今,这朵承载着初心与使命、凝聚着家国与情怀的“花”,跨越千山万水在齐鲁大地绚烂绽放,既是对“两弹一星”事业中无数无名英雄的深情致敬,更是鲁青两地同心同向、共促文化繁荣、共传红色薪火的生动见证。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