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齐鲁大地,寒意渐浓,可在日照市五莲县的一处工地上,却涌动着跨越地域的温情暖流。
近日,一段来自日照市五莲县风电项目工地的短视频在网络持续刷屏。画面中,57岁的当地村民卢桂花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递到12名河南务工人员手中,场景非常简单,但情感却非常朴实,这份跨越地域的温情,让“好客山东,温暖人心”的赞誉在全网不断传递。
由于施工点地处野外,周边无商铺补给,随身携带的饮用水很快告急,12名河南务工人员怀着忐忑心情向附近村民求助。卢桂花心疼不已:“他们和我的孩子年纪差不多,从河南那么远来这儿干活,太不容易了。”
这份心疼化作了连续五天的暖心行动。卢桂花带着自家种植的红薯、芋头,还有下饭的虾皮小菜主动送到工地;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变着花样为工人们改善伙食:炖大锅菜、炒时令蔬菜,甚至拿出当地待客的“顶配”——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油炸知了猴。直到工人们转移到较远点位施工,才婉拒了她继续送餐的好意。
“出来七八年了,第一次遇到这么好心的大姨,太感动了!”施工人员王胜凯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工友的心声。有着20年电线架设经验的王全保常年在外风餐露宿,这是他首次踏上山东的土地,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务工之旅,却收获了异乡家人般的温暖。
网友纷纷留言点赞:“一碗热饭见真情,这就是好客山东的最好证明”“鲁豫两地山水相连,人心更相连”。
河南务工人员用汗水建设风电项目,为地方发展注入动力;山东大姨用真情温暖异乡来客,让守望相助的美德熠熠生辉。这份跨越数百公里的地域温情,恰似初冬的一缕暖阳,让“鲁豫两地一家亲”的佳话愈发鲜活,让“好客山东”名片更加闪亮。
卢桂花的善举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细微处动人心弦。这份纯粹的善意,像极了山东大地上无数平凡人的选择。去年冬天,聊城一位面馆老板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济南公交司机在暴雨中背老人过马路,湿了衣衫却暖了整座城;潍坊寿光菜农在河南遭遇洪灾时,连夜装车送菜,不求回报只愿“帮兄弟一把”。这些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却藏着山东人刻在骨子里的善良,更让我们看到齐鲁大地上绵延千年的仁厚底色,这份“仁者爱人”的胸襟,早已融入山东人的血脉,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
有人说,山东人的善良是有源头的。从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文化的种子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片道德森林。秋收时节,聊城东昌府区郑家镇王庄村45岁的王大哥突发脑溢血昏迷,60亩玉米撂在地里无人收。村支书一声招呼,100多名村民扛着镰刀、开着农用车集结田间,仅两个下午便颗粒归仓。而这正是当地“邻里互助”的老传统。这些融入日常生活的善意,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最朴素的行动温暖着每个人,这也正是对“齐鲁礼仪之邦”最好的诠释。
“勿以善小而不为”,卢桂花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壮举,而是藏在一顿热饭、一句问候、一次援手之中。在这片孕育了儒家文化的土地上,从先贤到如今的普通人,善良从未缺席。当这样的善良在人与人之间不断传递,当更多人的善举汇聚成暖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善良,更是一个地域的精神传承。这份传承,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成为齐鲁大地最宝贵的财富,也让我们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终将变成温暖的人间。(文/丽霞)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