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追光记丨斐济姐弟缘何相继留学聊城

来源:闪电新闻

2025-11-19 09:32

发表于山东

  

文 / 董光强

“菌草被我们称为‘幸福草’,这种幸福是弟弟在菌草丛中‘寻宝’,是母亲在厨房忙活后飘出的那份菌菇香,是父亲笔下斐济农民眼中的希望”……

今年23岁的斐济姑娘叶子(Dionisia Puleiwai Lewanavanua Marama Koroi)从小对中国充满了深深地向往。2023年和2024年,她和弟弟南歌(Meli Tamanibici Laisenia Nukuvou Livi Koroi)相继到山东留学。

站在齐鲁大地的田野上,叶子感慨万千:在家乡,耕种方式很传统,来到山东后,目睹新技术能够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情况,深受震撼。“很庆幸选择了智慧农业专业,特别是张蕾蕾老师的悉心指导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斐济是首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太平洋岛国。而姐弟俩所就读的聊城大学与太平洋岛国之间有一段跨越山海的缘分。叶子提到的张蕾蕾,就曾远赴汤加进行农业援助。

时间回溯到2012年秋,聊城大学成立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而这,是国内首家独立建制的太平洋岛国研究机构。近年来,中心通过科研项目、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为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与民心相通贡献着地方高校力量。

2018年,在我国与汤加王国建交20周年之际,双方签署教育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2019年1月,聊城大学首批4名援外教师远渡重洋,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传递“东方智慧”。其中,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齐辉和同事张蕾蕾负责蔬菜栽培技术实践,崔艳嫣、康建军则负责汉语教学。

受地理条件影响,汤加王国传统饮食以木薯、芋头等高淀粉薯类为主,蔬菜摄入量长期不足,导致居民冠心病、糖尿病高发。

汤加学院是汤加王国两所公办中学之一,农场为在校师生提供食材。“去的时候,当地蔬菜种植基础基本是一片空白。没有种子、没有农药、没有农具,连育苗场所都没有。”这些,都没有难倒援助团队。齐辉和张蕾蕾“白手起家”,手把手教学生播种育苗、定植施肥等栽培技术,同时积极分享烹饪技巧。

此后,一批批援外教师接力前行。

他们结合太平洋岛国的环境和气候,不断改进方法,成功培育出黄瓜、大葱等60多种蔬菜;同时量身编写教材、录制教学视频,为当地留下了“带不走的技术”。除了种植,养殖技术也被带到了这里。

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朱明霞回忆说,2023年10月和团队一起出国调研,普及肉鸡等养殖技术。“我们制作了通俗易懂的视频、海报,对汤加学院的师生进行培训,现场解答他们的问题”。  

授人以渔的故事仍在书写。最近,聊城大学又将中国的拖拉机、播种机、育苗棚搭建材料等农业物资运抵汤加学院。同时针对结合实地种植经验,还送去了“量身定制”的教材和教学视频。

真心换真情。聊城大学将人才、技术、设备送往太平洋岛国,也吸引着像叶子这样越来越多的岛国学子到山东求学。聊城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院长孙作顶介绍,目前共有来自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太平洋岛国的44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8人攻读农学专业。

今年刚入校的林雯深(Fabynne Agatha Lam Banuk)来自所罗门群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组织的课程学习和培训。她说,要在聊城锤炼专业本领,争当传递友谊的使者。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从远赴岛国丰富民众“餐桌”,到吸引学子潜心“课桌”,通过教育援助和科技合作,聊城大学不仅让山东“种子”在太平洋岛国“落地开花”,更让这场心手相牵的双向奔赴愈加浪漫。

张蕾蕾介绍,目前正积极开展“共耕一块田”实训项目,将课堂教学与田间实践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全过程。“他们不远万里来,我们希望他们能真正学到知识,更好地应用到所在国家的发展中。”

“我们将继续培养一批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吸收越来越多的太平洋岛国学生前来学习,同时积极组织山东企业到太平洋岛国进行投资和交流合作,为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主任赵少峰说。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董光强 责编:赵宇光 审校:张洁 主编:张晓博

追光记

阅读量:5.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