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滨州无棣:“渔光互补”模式激活盐碱滩 绘就绿电富民新画卷

来源:闪电新闻

2025-11-21 14:14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1日讯 由中共滨州市委宣传部、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主办的,“走进滨州的海”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于11月18日启动。由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头部商业媒体组成的媒体采访团,将走进滨州沿海各县(区),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主线,深入挖掘滨州沿海地区在海洋产业集群培育、重大项目攻坚、科技创新赋能、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典型经验与特色成果,展现滨州以海洋经济崛起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记者在无棣县看到了一幅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崭新图景:广袤的盐碱滩涂之上,成片的光伏板向阳而立,汲取着清洁电力;光伏板下,波光粼粼的水面中,肥美的盐田虾欢腾跳跃。这套“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渔光互补”创新模式,正让这片昔日的农业“禁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破局:盐碱地变身“绿电+蓝海”的聚宝盆

无棣县临海而居,曾因土地盐碱化问题陷入“近海却难用海”的发展困境。作为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县,该县坚持“以产促绿、以绿兴产”思路,成功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在盐碱滩涂上巧妙融合,破解了土地资源制约的难题。截至目前,全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99.17万千瓦,占据总装机规模的半壁江山,清洁能源已深度融入这座滨海小城的产业基因。

在无棣县友发渔光互补4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养殖户清晨收网,一筐筐鲜活的盐田虾即将发往北京市场。“上面发电,下面养虾,一块地有了两份收入,效益比单纯养殖翻了一番!”一位养殖户兴奋地表示。

共赢:生态效益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渔光互补”模式实现了多重价值的有机统一。光伏板的遮光效应,为水产养殖创造了“夏天不热、水温适宜”的优良环境。以南美白对虾养殖为例,亩产量可达100余斤,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绿色产业带来了丰厚的社会回报。据统计,该模式已有效带动周边15个村集体实现增收,并创造了超过600个就业岗位,成为驱动当地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绿色引擎”。

展望:从“绿色综合体”到可复制的“无棣样板”

如今,无棣县的绿色发展实践已超越县域范畴,正积极融入滨州北部沿海“绿电走廊”的建设大局。通过加速推进一批新能源项目,当地致力于构建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同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从昔日荒芜的盐碱地,到今日集绿色能源、高效农业、农民增收于一体的“绿色综合体”,无棣县凭借“渔光互补”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全国乃至全球类似地区的盐碱地治理与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无棣样板”。

 

闪电新闻记者 吕敏 王飞飞 陈帅 周建辉  无棣融媒 杨宝勇 滨州报道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吕敏 责编:王春雷 审校:徐红梅 主编:张晓博

滨州新闻

阅读量:1.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