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山东体育健儿奋力拼搏,续写了全运会上的山东荣耀。
细观此届全运会,山东代表团不仅续写了辉煌,更以平均年龄21.35岁的青春阵容,展现了强大的人才厚度与传承力量。齐鲁大地,究竟凭借什么铸就了其长盛不衰的体育基业?答案,远在赛场之外。
不靠“断点”靠“体系”
山东全运会的荣耀续写,首先是一场系统工程对短期冲刺的胜利。其核心密码,在于构建了一个自我造血、良性循环的人才生态系统。全省35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覆盖所有县市的体校网络,构成了这一体系的坚实骨架。这意味着,山东体育的辉煌不依赖于某一代天才运动员的“灵光乍现”,而是建立在4.5万名在训青少年这一庞大基座之上的必然结果。
更值得深思的是其“人才梯队”的哲学。本届全运会,山东代表团中超过60%为首次参赛的新生力量。这雄辩地证明,山东体育没有“断代”的焦虑,只有一代代健儿前赴后继的壮阔景象。这种“永不竣工”的人才工程,确保了山东体育强省的稳固,这正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特别是这种“老将传帮带、新人敢争先”的传承,让山东体育既保当下竞争力,又蓄未来发展力,实现竞技实力的可持续爆发。
不唯“金牌”唯“精神”
赛场上,山东运动员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特别能扛”。这四个字,实则是一种文化内驱力的外在迸发。
这体现在0.1秒绝杀对手的极致坚持中,体现在带伤出战者“内心从未想过放弃”的信念里。这种精神特质,将传统的“厚道实在”融入了现代竞技体育,转化为一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强大执行力。
然而,山东精神的最高光时刻,往往与金牌无关。跳水赛场边,山东教练李利杰飞身救助竞争对手的瞬间,生动诠释了仁爱与担当。这一刻,山东向全国展示的形象,超越了“好强”的竞技者,升华为“厚道”的守护者。这种深植于文化基因的品格,是比任何奖牌都更为珍贵的财富。这种融坚韧、谦逊、大爱于一体的体育精神,不是金牌的附属品,而是山东儿女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每一枚奖牌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不只“竞技”更为“全民”
山东体育的强大,绝非一座孤立的竞技高峰,而是一片与全民健康、社会发展协同共生的广袤高原。
41.3% 的经常锻炼人口比例,是这片“高原”最坚实的地基。全运会的辉煌,由此找到了最深厚的民意基础与社会认同。山东的智慧,在于成功打通了“竞技体育”与“社会民生”的经脉,让体育的价值在全社会层面充分涌流。
“体育+”模式的创新实践,让体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催化剂”。从烟台“村BA”联动智慧农业,到潍坊“V超”足球赛打造消费新场景,体育在这里不再是单一的竞技活动,而是融合了经济、文化、旅游的复合平台。这条体育赋能社会、社会反哺体育的良性发展之路,不仅是山东体育保持活力的不竭源泉,更有助于体育赛事与民生发展的双向奔赴。
全运会的辉煌,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启示录
体育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竞争、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更是社会发展模式的竞争。山东的成功,在于用战略远见构建了可持续的体系,用文化基因铸就了坚韧的精神,用开阔的胸襟将体育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洪流。
这条路,指向的不仅是领奖台的荣耀,更是一个关于传承、发展与担当的山东故事。这,或许才是“山东靠什么”这一问,最深刻也最有力的回答。(文/刘纯银)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