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上,“引力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直上云霄;深海之中,“海葵一号”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深耕深蓝;大地之下,“山河号”盾构机穿岩遁土开辟通途。“十四五”收官之际,山东以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交出了一份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的优异答卷,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的齐鲁动能。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山东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600余项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在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多点突破、捷报频传。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研制成功,再次刷新“中国速度”……这些“从0到1”的突破,不仅是山东创新实力的生动注脚,更是国家科技实力整体跃升的鲜明印记,充分展现了山东在服务国家战略、突破关键瓶颈中的担当与作为。
资金投入是科技攻坚的“动力源”。山东在“十四五”时期持续保持高位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2597.3亿元,年均增速达1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64%,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多年超88%,稳居全国前列。这种持续稳定的投入为全省创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创新链条全环节的协同共进。
高能级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更是实现科技突破的“硬支撑”。作为基础研究的“领头雁”,崂山实验室获批国家实验室后持续实现原始创新突破,构建的全球首个公里级海洋环流模式斩获国际殊荣。与此同时,山东科学布局11家省实验室与328家省重点实验室,构建起层次分明、衔接顺畅的“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从山东能源研究院聚焦绿色低碳技术,到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深耕空天信息领域,一批高能级平台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形成了“基础研究强根基、应用研究攻难关、成果转化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显著提升山东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能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成果转化的“主战场”。山东通过一系列精准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型中小企业从1.8万家增至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4万家跃升至3.5万家,数量实现翻倍增长的同时,创新质量同步提升。如今,全省90%以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牵头,92.7%的重组省重点实验室有企业深度参与,84.7%的省级科技奖项凝聚着企业智慧。潍柴集团四年四破柴油机热效率世界纪录,珞石机器人凭借全球首创技术畅销海外,彰显了山东企业强大的创新内生动力。
科技创新的根本价值,在于惠及民生、赋能发展。山东坚持将科研攻关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让创新成果扎根现实沃土。“十四五”期间新获批9个1类新药,较“十三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增长,为重大疾病治疗带来新希望;通过持续实施农作良种工程,累计培育“济麦44”“齐黄34”等2100余个动植物新品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4%,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为“齐鲁粮仓”筑起坚实的科技屏障。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突破55%更表明,科技创新正加速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从黄河之滨到黄海之畔,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齐鲁大地的创新热潮奔涌不息。山东的创新成就,是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生动缩影;山东的探索实践,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坚实的“山东力量”。(文/马英)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