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的潍坊,寒意渐浓,潍坊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却涌动着炽热的敬意,张军桥烈士的安葬仪式在此举行,这位38岁的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魂归故里。

从黄冈战疫的逆行身影,到坦桑尼亚海边的纵身一跃,从“心跳行动”的公益足迹,到异国他乡的“造血式援助”,他用短暂却厚重的一生,诠释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更架起了一座跨越山海的中非友谊之桥。
逆行是他不变的姿态,从荆楚大地到东非草原,医者仁心始终滚烫。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时,他主动请缨成为援鄂医疗队员,在黄冈的重症病房里坚守近两月,与病毒赛跑,为患者撑起生命晴空。援鄂归来,他没有停下脚步,组建“心跳行动”志愿服务队,400余场急救培训让2万余名民众掌握求生技能,将病房里的责任延伸到街头巷尾的生命守护。2024年,他接过援坦医疗队队长的重担,带着“必须带人,必须留下东西”的信念远赴非洲。当地医疗条件简陋,他带领团队克服语言障碍与物资短缺,填补十余项技术空白,手把手培训当地医生,用“造血式援助”孕育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从国内抗疫到海外援医,两次逆向而行,见证的是一位医者始终不变的责任担当。
生命是他最后的献礼,纵身一跃的瞬间,定格成中非友谊的永恒丰碑。2025年6月15日,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海边,一名当地民众不慎落水,危急时刻张军桥毫不犹豫跃入海中。他将自己的救生衣套在落水者身上,用尽气力将对方推向岸边,而自己却因体力透支被海浪吞噬。这一跃,是医者的本能反应,更是跨越国界的大爱流露。张军桥用生命践行了这句话,他救起的不仅是一位异国民众,更是中非人民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当地民众自发悼念,中国外交部发声致敬,这份跨越山海的悲痛与敬意,正是对他大爱无疆最真切的回应。
精神是不灭的火种,照亮一代又一代援外医者的前行之路。中国援外医疗事业已走过六十余载,从1963年首批医疗队奔赴阿尔及利亚,到如今3万人次队员奔赴76个国家和地区,诊治患者2.9亿人次,医疗队精神早已融入中国外交的温情底色。张军桥正是这漫长接力中的闪亮一棒。他在非洲留下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中国医生的赤诚;他发起的急救科普活动,不仅传递了急救知识,更播撒了生命至上的理念。如今,他被追授“齐鲁时代楷模”“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精神的接力棒。当更多医疗队员带着他的信念奔赴海外,当更多人加入公益急救的行列,这种精神便会如星火燎原,在更多角落绽放光芒。
此刻,潍坊市革命烈士陵园内,烈士的墓碑静静矗立。一个从齐鲁大地走出的少年,成长为守护生命的医者,最终化作中非友谊的星辰。这颗星辰,既照亮了医疗援外的征途,也指引着更多人践行初心。正如那些扎根海外的中国医疗队队员所言,他们带去的是医术,传递的是善意,坚守的是使命。张军桥魂归故里,而他所践行的医疗队精神,必将永远行走在山海之间,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不竭动力,让大爱无疆的暖流永远温暖人心。(文/张恒)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