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闪电评论 | 蝎子山的 “鸳鸯火锅” 里 煮着山东的生态答卷

来源:闪电新闻

2025-11-26 15:48

发表于山东

深秋的济南蝎子山,南坡黄栌似火,北坡侧柏凝翠,网友戏称的“鸳鸯火锅”景观刷爆社交平台,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为国内九大赏红叶地点之一。这座曾经的荒山,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展现着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讲述着一个关于生态修复的动人故事。

顺天时育自然财富

蝎子山的“半山红半山翠”,绝非随意栽种的巧合,而是山东人“顺天时、接地气”的生态智慧体现。

规划者根据南北坡向的光照、土壤差异,将耐寒的侧柏种在北坡,喜光的黄栌植于南坡,既遵循了植物的生长习性,又利用季相变化打造出独特景观。这种 “适地适树” 的做法,正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朴素表达。

只有先守护好自然本底,才能谈后续的价值转化。山东的生态修复,始终把“尊重自然”放在首位。在泰山生态修复中,坚持使用乡土树种构建稳定植被群落;在黄河三角洲,7.25万亩湿地修复不搞“一刀切”,而是通过退养还湿、水系连通,让黄河干流山东段水质连续4年保持二类,成为鸟类的“国际机场”。2024年,山东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6.55%,高出全国平均值13.72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

这些数据印证着一个道理:绿水青山不是靠“蛮干”造出来的,而是顺着自然规律“养”出来的。当我们放下急功近利的开发冲动,自然便会以最丰厚的生态财富回馈。

矿坑新生变经济财富

如果说蝎子山代表着山东“治山”的成果,那么淄博淄川的大奎山,则书写了“治矿”的传奇。

作为百年工矿区,淄川曾因煤炭资源枯竭陷入发展困境,195处废弃闭坑矿、3.4万亩废弃矿区成了“生态伤疤”。

如今,这里的废弃矿坑摇身一变,成了全国首个“矿地融合”示范工程。昆仑多能互补示范产业园,矿井水被用来为智能温室调温,采煤沉陷地种上了“零碳玫瑰”,1.3万平方米的鲜花温室年产400万支玫瑰,亩均收益达5万元,2026年二期完工后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

从“挖煤”到“种花”,淄川的转型是山东破解“资源诅咒”的典型样本。这背后,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度践行。不是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而是通过产业转型让生态资源成为发展新动能。山东已完成15单水土保持生态价值转化交易,总交易额达8580万元,“水土保持 + 碳汇”“水土保持+文旅”等模式,让“看不见的生态要素”变成了“摸得着的真金白银”。淄博原山林场从“要饭吃”到“靠生态旅游饭好吃”,青州仰天山靠生态修复带动农家乐发展,这些实践证明:只要找对路径,绿水青山就能成为撬动经济转型的杠杆。

护碧海惠民生福祉

在山东的“两山”实践中,海洋的答卷同样精彩。与陆地生态修复相呼应,山东以海洋动物为“生态标尺”,走出了一条陆海统筹的保护之路。

在荣成桑沟湾,曾因养殖污染、污水直排变得浑浊的海湾,如今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常年保持100%,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这位对栖息地极为挑剔的“环保鸟”,在这里成群栖息。在烟台长岛,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培育海草床,褐牙鲆鱼苗存活率提升30%,村民靠着“海草床碳汇贷”改造海洋牧场,实现了“靠海吃海”向“养海护海”的转变。

“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背后,是山东“湾长制”“河长制”协同发力的治理智慧。青岛构建市、区、镇三级湾长体系,将 49 个海湾纳入精细化管理,实现“陆海同治、河海共治”;全省动态整治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让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水质持续改善。

海洋生态的改善最终转化为百姓的幸福感:滨州盐碱滩上养出了“致富虾”,长岛渔民变身海岛导游,沿海民宿、渔家乐成了抢手的“生态饭碗”。这正是“两山”论的最终落脚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20年弹指一挥间,从蝎子山的荒山披绿,到淄川矿坑的玫瑰绽放,再到桑沟湾的白鹭翩飞,山东用行动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文/刘科春 陈一钊)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陈一钊 责编:刘科春 审校:刘力 主编:李翔睿

地评线

阅读量:1.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