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闪电新闻策划推出“盛世修文——典籍里的山东”大型融媒直播,六路记者实地探访,对话一线“修书人”,从山东大学对《永乐大典》的整理与学术深耕,到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实验室里的本体“救治”;从孔子博物馆珍本典籍的惊艳面世,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华医藏》数字化平台的共建共享……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展现了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深厚底蕴,更诠释了新时代盛世修文的生动实践。

见“籍”如晤,从“指尖”到“心尖”让古籍“纸寿千年”。典籍版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齐鲁大地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贤哲辈出,典籍丰富,盛世修文让这些珍贵典籍传承新生。在山东省图书馆的修复实验室里,“天头”“地脚”“书脑”的拟人化命名,让古籍仿佛有了生命温度;手工纸的“呼吸”特性,更暗合着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修复师们埋首故纸残页,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凭借妙手补千年的技艺、与时间赛跑,每一次粘贴、每一次抚平,都凝聚着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的责任感。
从宋代牌记的“版权保护”到如今的数字化共享,古籍传承始终闪耀着创新之光。古人以刊刻牌记界定典籍归属,成为版本鉴定的重要依据,彰显了中华先民的版权意识。今日山东搭建的古籍数字化平台,通过非接触式采集、残缺处理、简繁切换等技术,让普通人足不出户、“鼠标轻点”即可查阅珍稀典籍,实现了“藏用并举”的文化惠民。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的《中华医藏》数字化平台、聊城海源阁的“归阁工程”,无不体现着“抢救性保护”与“主动性传承”的辨证统一,让古籍从“象牙塔”走向“寻常巷陌”,真正实现了“大众看得上、用得着”。
一场接力,在传统文化的赓续中见证“山东担当”。文化的传承,终究是人的传承。从宋刻本《文选》修复项目的专家论证机制,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协同攻关,再到四代藏书人的接力守护,齐鲁大地上涌现出的“修书人”群体,用一生一事的执着诠释着文化担当。他们不仅是古籍的修复者,更是文脉的延续者,在他们手中,残缺的书页变成完整的典籍,碎片化的历史汇成连贯的记忆,让千年文化碎片在妙手匠心下重归完整。这种跨越代际的坚守,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核心密码。
文脉千秋,薪火相传。山东以数字化手段赋予古籍新生,为中华文明的长河奔涌不息作出了应有的文化贡献。(文/李瑞强)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