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全省文化“两创”工作座谈会召开。作为文化“两创”首倡地,山东以坚定的文化自觉,让这颗思想的种子深植沃土、抽枝散叶。

何以扎根?在对话与叩问中“活”起来。
根深才能叶茂。文化“两创”的根基,首先在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与自信。山东的这份自信,不是关起门来的孤芳自赏,而是在与世界文明的开放对话中淬炼而成。
于文明互鉴中彰显当代价值。尼山已从地理坐标升华为一个开放的“文明会客厅”。40多届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11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与世界的交流对话中凝练出回应时代之问的当代价值,焕发出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实现了与全球脉搏的同频共振。
于国民教育中赓续文化基因。依托教育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在济宁,通过课程开发、教学创新等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环节,累计培养国学导师1万余人,建成传统文化特色学校超80所,开发校本课程216套,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学段覆盖。
于社会治理中涵养文明新风。坚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寻找乡村治理灵感,鲁源新村将弘扬文明乡风与丰富文旅业态相结合,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浸润着村庄的善治之道;从一人唱到大合唱,从一村唱到村村唱,村歌大赛在烟台全域唱响,悄然改变着农村的生活氛围。文化的根,就这样在日用而不觉中,悄然扎下。
何以生长?在融合与创新中“潮”起来。
扎根是为了茁壮成长。文化“两创”的生命力,最终要体现在对现实发展的驱动上,即打破边界,在与产业、科技、生活的深度融合中,完成自身的破局。
向产业融合要动能。“山东手造”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碰撞出火花;临沂琅琊古城实现从“一台戏”到“一个生态”的产业升级;梁山县推动教育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这正是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与科技联手拓空间。4月1日,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正式揭牌成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探索“传媒+文化+科技”发展模式,布局全省文化新基建,落地数字文化新场景,打造文化传播新生态,为山东文化“两创”打开新的生长空间。
为创作赋能出精品。从《我们的河山》《生万物》等“山东籍”作品闪耀央视荧屏,到将文化书院、中医药等送到百姓身边,文化“两创”催生出一批承载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成果,让传统之美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
何以致远?在守正创新中“香”远益清。
文化“两创”的山东实践,其意义远超一域。
守文化之本,固精神之基。从历史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守正,就是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传承,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这体现在对文化典籍的系统整理,对历史遗迹的悉心保护,对道德规范的自觉传承,这是所有创新的前提与底气。
守文化之正,创时代之新。创新,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要勇于打破陈规,用时代的眼光审视传统,用现代的手段激活资源,让古老文明与当代生活完美交融。
领风气之先,谋长久之策。真正的传承,是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成为涵养社会文明、激发奋斗精神的源头活水。这需要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与持之以恒地实践。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
文化“两创”的种子已在齐鲁沃土中破土而出,唯有让文化成为发展的滋养,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才能在复兴征程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文/张艺凡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