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的轰鸣声,再次叩响苍穹之门。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从烟台海阳海域腾空而起,这枚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的再次远征,不仅是东方航天港第20次海上发射的里程碑,更折射出山东商业航天产业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的跨越式发展轨迹。从“引力一号”创下多项世界纪录,到《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勾勒“百箭百星”蓝图,山东正以海上发射为核心牵引,凭借硬核科技筑基、政策生态赋能、区域协同聚势的驱动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硬核科技筑根基,大国重器夯实产业底气。山东以自主创新为笔,在火箭、卫星、配套三大核心领域写下“硬核答卷”。在火箭制造领域,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自2024年首飞便惊艳世界,近地轨道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4.2吨的运载能力,不仅填补了我国中低轨卫星规模化发射的能力空白,更开创了海上发射“三垂”测发模式与捆绑式火箭的技术突破。如今,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等龙头企业已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烟台九天行歌等项目年产150个火箭贮箱的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从“一箭十星”到“高频发射”,山东已掌握火箭批量生产与高效发射的核心密码。卫星产业的突破同样亮眼。吉利星座在轨64颗卫星实现除南北极外的全球实时通信覆盖,开创“卫星物联网”差异化赛道;航天科技513所在卫星核心部件领域的技术领先,让山东在卫星研发制造领域形成从“单点技术”到“星座运营”的全链条能力。
政策生态强赋能,制度创新激活发展动能。产业的腾飞,离不开政策的“春风”与生态的“沃土”。山东出台的6方面18条措施,精准切中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痛点,构建起“全要素保障、全链条支持”的政策体系。针对海上发射这一核心优势,山东按保费总额35%、单个项目最高300万元的标准给予保险补贴,为高频次海上发射“保驾护航”;对卫星数据算力交易场景与卫星应用大模型产品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100万元奖补,推动“航天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让航天技术从“天上”落到“地上”。更具突破性的是,山东创新构建了“一站式便捷发射”模式与全产业链生态。在东方航天港,6公里航天大道串联起火箭总装、测试、发射全流程;“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布局,让烟台从旅游之城蜕变为“航天产业新城”。政策与生态的双向赋能,让山东商业航天形成“发射牵引制造、制造带动配套”的良性循环。
区域协同聚合力,错位发展构建集群优势。商业航天的高质量发展,绝非单点突进,而是全域协同的“交响乐”。山东立足各地特色,构建起“核心引领、多点支撑、错位互补”的产业集群格局,让每座城市都成为航天产业的“合伙人”。烟台以东方航天港为核心,聚焦海上发射、火箭制造、航天文旅,成为全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的“领头雁”;济南、泰安主攻液体火箭制造与试验,一大批优质项目落地投产,形成“液体火箭研发试验基地”。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区域分工,更延伸至配套产业的深度融合。青岛智腾微电子的智能传感器在商业火箭领域市场占有率超80%,烟台中集重工在发射设施建造领域地位突出,威海拓展纤维的高性能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的高性能紧固件,成为航天装备的“关键拼图”。这种“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集群优势,让山东商业航天的产业根基愈发牢固。
从“引力一号”的喷薄而出,到“百箭百星”的蓝图绘就,山东商业航天的每一步跨越,都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的结果,也是区域协同与产业集聚同向发力的见证。未来,随着更多技术突破、更多政策落地、更多企业集聚,山东必将在商业航天的赛道上持续领跑,为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注入“齐鲁力量”。(文/黄宗跃)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