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闪电评论丨百花洲三天四登央媒,山东文旅活力突出在哪?

来源:闪电新闻

2025-10-11 14:58

发表于山东

青砖灰瓦间,铜丝弯出泉水的纹理;古街石板上,传统皮影换上时尚外衣。国庆假期,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三天之内四次登上央媒,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在这片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街巷。

百花洲的走红,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后散发的魅力,是山东文旅从“资源禀赋”向“发展动能”转变的缩影。

  

文化“活”化: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

传统文化如何穿越时空,与当代人产生情感共鸣?百花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文化从展柜走向街巷,在体验中“活”起来。

在思敏街的非遗工坊,游客小心翼翼地将铜丝弯成泉水波纹的形状,体验掐丝珐琅的精妙;孩子们举着自己亲手染制的布帛,笑容灿烂,这是他们在体验扎染技艺……当千年泉水文化遇上当代生活场景,历史街区便拥有了穿越时光的生命力。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模式的转变——从“请勿触摸”的被动保护,到“欢迎参与”的主动传承。当游客从旁观者变为体验者和创造者,文化的种子便在心中生根发芽。

国庆假期,百花洲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营收超百万元。这一成绩印证了传统文化通过“两创”能够释放出巨大的市场能量。

城市“升”维:从景点旅游到全域体验

国庆假期,“天下第一泉”景区推出的“泉城夜宴”,单日最高接待量破3万人次;明水古城借中秋诗会取景地的热度,实现总客流28.6万人次;鹊山生态文化区开园首周客流突破20.9万人次。

济南30家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03.47万人次,营收超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和15.8%,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8天延长至2.3天,过夜游客比例提升至62%,标志着济南正从旅游“中转站”向“目的地”转变。

从百花洲的热闹到整座泉城的沸腾,这场文旅盛宴的背后,是发展理念从“景点旅游”向“全域体验”的深刻变革。游客愿意慢下来、住下来,在泉水畔品茗听曲,在古城中寻幽访古,在老街巷里体验非遗,深度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肌理与生活气息。

跨界融合:“文旅+”催生消费新场景

山东文旅的跨界融合,已从济南一域升级为全省实践。

文旅+美食,用味觉体验激活旅游吸引力。国庆期间,枣庄市举办“‘果’然不同·山东水果美食争霸赛”,总客流量达到59.7万人次、拉动消费3265万元;潍坊市举办“‘蔬’香齐鲁·山东蔬菜美食争霸赛”,发起“一小时内吃朝天锅的人数”挑战,最终以2728人的规模创下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文旅+赛事,以运动活力延伸旅游消费链。聊城依托“全国轮滑赛”等赛事推出专属优惠,凭有效证件或票根可在聊城市51家旅游景区享受优惠。

文旅+演艺,以文化演绎增强旅游体验感。山东省话剧院联合歌尔创客推出梵高数字艺术体验馆,用VR生动还原梵高近百幅画作中的场景与人物;济宁曲阜尼山圣境推出近百场互动演艺、无人机和烟花秀……

百花洲的成功是山东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映照,也正在全省范围内转化为生动的实践。

文化自信是文旅融合的根基。 山东各地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塑造特色品牌。红叶谷的“万山红遍”红叶节;竹泉村的“晒秋”丰收节,均展现立足本土的文化特质。文化自觉与自信,构成山东文旅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表达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山东古建筑博物馆推出“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展”,精准复现赵州桥、孔庙等微缩模型,让古代智慧可观可感。文化需要经过当代语境的创造性转译,才能与游客建立深度联系。

以人为本是文旅发展的归宿。面对持续降雨,临沂、日照多家景区推出“晴天险”;灵岩寺备好雨衣与热梨汤;趵突泉特警化身“职业代拍”……共同勾勒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让“好客山东”成为可感知的温度。

从百花洲三天四登央媒,到国庆期间山东省接待游客近3000万人次,背后是文化表达从“讲述”到“对话”的转变,是发展理念从“追求规模”到“价值深耕”的蜕变。当“好客”沉淀为“留客”的软实力,当每次游览都成为值得珍藏的“山东记忆”,这片大地正在以创新与温度书写新时代的“齐鲁风华”。(文/马英 胡红梅)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陈一钊 责编:靖晓红 审校:穆楠 主编:张晓博

地评线

阅读量:32.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