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闪电评论丨为打破“35岁门槛”拍手叫好

来源:闪电新闻

2025-10-14 15:08

发表于山东

近期,多地人事招聘传来积极信号:四川眉山、遂宁将事业单位招聘年龄放宽至本科38岁、研究生43岁,上海执法类公务员报考年龄上限提至38岁,山东、新疆、贵州部分岗位更放宽到45岁……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打破了长期横亘在求职者面前的“35岁门槛”,更为激发就业市场、释放人才价值注入强劲动能。

曾几何时,“35岁”是无数职场人的“心头坎”。不少招聘中,这个年龄被简单等同于精力衰退、学习能力下降、用工成本高,甚至成为一票否决的“雷区”。但如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劳动力平均年龄逼近40岁,这样的限制早已是不合时宜的“老黄历”。取消35岁限制是对人才价值的重新认知,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更是对社会发展潜力的深度激活。

事实上,35岁左右正值职场“黄金期”。褪去初入职场的青涩,该年龄段的从业者兼具经验沉淀与进取活力:熟悉行业规则,能快速破解复杂问题;历经职场打磨,既有创新冲劲,又具避险沉稳;家庭责任带来的压力,还会转化为踏实工作、稳定输出的动力。放眼各行各业,35岁以上群体早已成为“中坚力量”。将35岁视为“职业天花板”,用单一年龄标签替代多元能力评判,既是对人才价值的错判,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最终让企业错失良才、社会错失活力。

有人质疑这一举措会“降低招聘标准”,实则不然。打破年龄壁垒绝非妥协让步,而是人才选拔标准的正本清源。招聘核心是人岗适配,专业能力、实践经验、职业素养不会被年龄定义。多地放宽年龄限制,正是将选拔标尺从年龄转向能力,既看学历更看实战,既看经验更看潜力,让有才华、有担当者跨越门槛、施展所长。

更深层看,取消35岁限制是推动个人、企业与社会良性循环的关键。过去,不少人刚过30岁就担忧“年龄失业”,频繁切换赛道,导致职业规划碎片化;企业则因年龄限制频繁招聘新人,既增加培训成本,也影响团队稳定。如今,年龄门槛松动让求职者安心深耕行业、提升能力,企业招到经验丰富、稳定性强的人才,更让人力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为经济社会发展蓄势赋能。

不过,破除35岁年龄歧视,不能仅靠地方零星探索,更需制度、观念、实践协同发力,构建长效机制。法律是公平“底线”,要加快完善就业促进法规,将“年龄歧视”纳入监管,对违规企业加大执法处罚力度,让违法成本高于歧视收益。同时,推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有示范效应的岗位持续打破年龄限制,以标杆带动更多行业、岗位取消不合理壁垒。

眼下不少企业偏爱招年轻人,本质是担心培养成本高、留不住人。但留住有经验的中年人才,可减少人员流动成本、提升团队凝聚力,还能通过“传帮带”带动年轻员工成长,形成“老中青”协同发展格局。企业应摒弃“唯年轻论”,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选拔、考核与晋升机制,通过试用期考核、专业技能测试、过往业绩评估等多元方式,判断求职者适配度。社会媒体也应积极宣传中年人才发光发热的案例,消解“35岁危机”的社会焦虑。

从多地探索放宽年龄限制,到全社会重新审视人才价值,这场改革关乎千万职场人前途命运,更关乎国家人才战略长远发展。期待未来更多地方、更多行业加入改革行列,让每个有梦想、有能力的人,都能在时代舞台上找到专属位置。归根到底,社会进步不是靠筛掉一批人,而是靠激活每个人。(文/孔德淇)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何树晓 责编:靖晓红 审校:梁延菊 主编:崔维莉

地评线

阅读量:9.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