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灼言丨齐鲁文脉青未了

来源:闪电新闻

2025-10-15 12:35

发表于山东

齐鲁大地,文脉绵长。

当新大众文艺座谈会在淄博探讨时代心声,当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即将在滕州追溯科技之源,这两场看似时空交错的文化盛会,实则共同勾勒出齐鲁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图景。

  

它们如同两条河流,一条汇聚当代文艺的波澜,一条承袭千年智慧的清泉,最终汇入山东文化建设的浩荡长河。这不仅是两项活动的开展,更是一种文化姿态的宣言,从中可见,山东正以守正创新的笃定,开启一段传统与现代相融、底蕴与活力共生的文化新程。

古人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山东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源于这种兼容并蓄、薪火相传的品格。而今,当我们在新时代回望,这份底蕴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化作了滋养创新的沃土,为文化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这场在淄博举行的新大众文艺座谈会,聚焦大众文艺的创作与传播,强调文艺要扎根人民、与时代同频共振。文化的感染力,在于与大众的贴近与共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真正的文化活力从来都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新大众文艺座谈会以“新大众”为名,本身就彰显了文艺为民的价值取向。座谈会上,作家学者们畅谈如何以平实语言讲述百姓故事,以创新形式传递时代强音,让文艺作品散发着浓郁的生活烟火气。正如莫言所说,老百姓拍视频看似“闹着玩”,其实是与时俱进的新大众文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座谈会来到蒲松龄故里,《聊斋志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座谈会上的热点。莫言在谈到刀郎改编《聊斋志异》时说,“火的不是鬼狐故事,而是歌词里的当下生活。” 

近年来山东文艺创作的蓬勃气象,正是这种取向的生动实践。《生万物》用“知不道”“拉拉呱”的方言俚语,让观众感受泥土的芬芳;《我们的河山》以小人物的命运轨迹,映照大时代的精神底色。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因它们扎根人民生活,倾听群众心声。

从社区的文化驿站到乡村的农家书屋,从田间地头的广场舞到网络空间的文艺创作,山东正让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大众既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也是文化创造的参与者,形成了“文化惠民、民创文化”的良性循环。

将要举办的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科技文化节,则如一座桥梁,连接起古代的智慧与当代的探索。在这个齐鲁文脉“撞”上数字浪潮的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显得尤为重要。

墨子,这位主张“节用”“非攻”的思想家,其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穿越时空;鲁班,这位匠心独运的工匠祖师,其创新实践至今启迪后人。这场即将在滕州举办的活动,不仅研讨学术,更以文化节形式,将高深学问转化为公众可感的文化体验。

它体现了山东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自觉:墨子的逻辑学与光学思想,在现代科技中寻得回响;鲁班的工艺精神,在智能制造时代焕发新生。这正印证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古训,山东以学术研讨夯实文化根基,以文化节庆拓宽传播路径,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中“活”起来、“火”起来。

从理论高度审视,山东的文化实践深刻诠释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山东正是以“温故”为基础,以“知新”为导向,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

新大众文艺座谈会强调大众性,是对“文艺为人民服务”传统的延续;墨子鲁班活动注重科技与人文融合,是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弘扬。二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文化发展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固步自封。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山东以实践回答了“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的时代命题。它借鉴了西方文化产业的经验,却根植于本土沃土;它拥抱现代科技,却不忘人文初心。这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姿态,让山东文化既保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时代的先锋性。

这种文化新气象,对山东的现实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是硬支撑。通过大众文艺的普及,山东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提升了民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例如,淄博的文艺活动带动了社区共建,滕州的墨子鲁班节庆促进了旅游与经济联动。数据显示,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年增长,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引擎。

同时,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悄然生根,当年轻人身着汉服参与鲁班工匠体验,当学者将墨子思想应用于人工智能伦理讨论,文化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这种转变,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让山东在迈向现代化强省的征程中,既有了经济的“硬核”,又有了文化的“灵魂”。

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山东的文化探索具有示范意义。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山东以“齐鲁文脉”为依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它告诉我们,文化发展不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二选一,而是可以相得益彰。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山东的文化实践既美其传统之美,又美其创新之美,最终贡献于中华文化的“美美与共”。在全球视野中,山东的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科技文化节,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输出商品,更输出智慧;新大众文艺座谈会,则展现了中国文化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活力。

齐鲁文脉青未了,文化新潮正当时。

从新大众文艺座谈会到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文化活动,更是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升华。它证明,真正的文化活力,源于对过去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憧憬。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山东正以这份兼具厚重与时代的文化新气象,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章。我们期待,这片土地继续以文脉滋养创新,以创新激活文脉,让齐鲁文化的“青未了”之姿,永远摇曳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


文/靖晓红 蔺炳正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何树晓 责编:靖晓红 审校:彭芳 主编:崔维莉

地评线

阅读量:3.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