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闪电新闻
2025-10-24 16:07
发表于山东
近日,浙江宁波、湖州、嘉兴与广东佛山等地相继公布2025年春秋假安排:11月12日至14日的3天假期,衔接周末形成5天“小长假”。消息落地后,亲子旅游市场迅速升温;而另一边,家长群里的讨论却喜忧交织:“双职工没时间陪娃”的焦虑、“担心孩子学习掉队”的顾虑、“无人看管怕安全出问题”的担忧,层层叠加。

事实上,春秋假从2004年杭州首次试点至今,始终承载着“跳出课堂育成长”的教育期待。应该看到,一个能流利背诵“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的学生,可能从未见过稻田里饱满的稻穗,未曾亲手播下过一粒种子,更不懂得“春种秋收”里的生命节律——这种“书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的割裂,正是当下教育中被忽视的短板。而春秋假恰恰是填补这一空白的关键窗口:去贵阳喀斯特地貌区,孩子能亲手触摸钟乳石的纹路,理解“水滴石穿”的地质演变;去海口东寨港红树林,能观察潮涨潮落间鸟类栖息的规律,读懂“生态平衡”的真实意义;即便留在本地,去社区菜市场认识时令蔬菜,去公园记录秋虫的鸣叫,都是比课本更生动的“自然课”。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不仅是对世界的具象认知,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石。
然而,理想中的成长图景,必须直面现实中的民生难题。家长的“忧”并非无的放矢:一方面,双职工家庭遭遇“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时间错位,若无人看管,孩子要么被锁在家中面临安全风险,要么被送进“假期补习班”,让春秋假沦为“换个地方写作业”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担心“总教学时长不变”下,假期会压缩课程进度,导致孩子跟不上学习节奏。针对这些顾虑,杭州、佛山等地推出的校内托管服务给出了“兜底方案”——组织学生参与“城市历史探访”;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甚至开设“劳动实践课”。这种“托管+成长”的模式,实现了家长“放心”与学生“走心”的双赢。而对于“学习掉队”的担忧,更需明确:春秋假是“总教学时长不变”前提下的“节奏调整”,而非“课程缩水”,适当的假期放松反而能让他们以更专注的状态回归课堂,这正是“一张一弛”的教育智慧。
更进一步看,春秋假的落地效果,终究取决于“制度合力”的支撑力度。在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探索春秋假”被列入“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的举措,但亲子游的前提是家长有时间陪伴。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强化执行监督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若能进一步细化措施,比如建立企业带薪休假公示制度,对落实到位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违规企业设立举报渠道,就能让家长从“不敢休”变为“放心休”,真正释放春秋假的“亲子价值”。此外,春秋假更需避免“一刀切”的推行模式:北方地区11月气温已较低,可将秋假调整至10月中下旬,利用秋高气爽的天气开展户外活动;乡村学校可结合农时,把春秋假与“农忙体验”结合,让孩子参与播种、收割,认识农作物从土地到餐桌的过程;山区学校则可组织“山林探索”,学习识别野生植物、观察野生动物,让假期内容更贴合地域特色。唯有尊重城乡、南北的差异,才能让政策真正“接地气”,惠及每一个孩子。(文/黄宗跃)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阅读量:30.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