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带你穿越40年!来看1977、1978年的日照高考是咋样的?

来源:日照齐鲁网

2017-06-15 12:40

发表于山东

又到一年高考时。对于每一个经历过高考或者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高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考试,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梦想和寄托。而1977、1978年的两次高考,不仅改变了很多考生的命运,更成为了国家命运的拐点。

现在的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曾一度中断,恢复,并不断进行改革。相比较高考首创年1952年, 1977年、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更值得记忆,被称之为“惊天的大事”。那年的高考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时日照县的高考又是怎样的呢?

某校为纪念1977年高考悬挂出的横幅。图片来源于网络

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就隐含着高考的曾经中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先是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1971年 4月又恢复招生, 但取消文化考试,招生办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这就是著名的十六字方针。其中“群众推荐,领导批准”意味着上大学不再经过全国统一的选拔考试,而是根据出身、表现等“推荐上大学”,没有了公平竞争,更谈不上择优录取。高校按照新的招生办法招收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就是该非常时期的产物。由此,很多年青人的命运不再由自己掌握,他们或者走早已被安排好的“高中毕业—上山下乡—招工进城”的就业路子,或者继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高考曾一度成了历史名词。

1976年文革结束。10年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百废待兴,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如何更科学有效地选拔人才莫过于重新恢复高考。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的谈话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8月13日至9月25日,中国教育部先后举行了两次高校招生座谈会,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没有了“出身”的限制,去掉了“推荐”、“批准”起决定作用的人为主观因素,千万考生实现了“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1977年10月21日,《大众日报》转发的《人民日报》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资料来源于日照市档案馆

1977年,日照县的高考

从1977年10月份确定恢复高考,到1978年2月底以前入学,给招生、考试、录取、通知预留的时间不足四个月,以至于招、考、录各个环节马不停蹄,夜以继日。

1977年10月8日,《大众日报》刊登的《山东省1977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简章》。资料来源于日照市档案馆

当时的日照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时任县革委会教育局副局长秦代五去省里参加了为期15天的招生会议,11月10日,日照县革委会召开常委会,听取了秦代五关于招生会议精神的汇报,1977年11月11日,日照县革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做好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专门成立了招生委员会和具体负责招生工作的办公室,并明确指出录取原则为“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报名时间为11月20日至25日,考试时间为12月9日至14日(其中9日至11日为大专考试时间,13日至14日为中专考试时间)。因为高考已经中断了10年,其间,学校教育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课本、复习资料奇缺,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复习,都没有具体地说明。很多符合条件的年青人对参加高考心存顾虑,缺乏信心,针对此种情况,日照县招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考前动员教育,鼓励合乎报考条件的青年踊跃报考,接受祖国的选拔。

1977年11月11日,日照县革委会印发的《关于做好1977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来源于日照市档案馆

考虑到不同报名群体的实际情况,县招生办还对报名方案进行了细化: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携带所在生产大队介绍信到所在公社报名;在校高中学生,在学校报名,由学校介绍到公社报名;社直单位的职工,携带单位介绍信,到公社报名;县直单位的职工和下乡知识青年按政策留城待分配的,携带单位介绍信到所属局、办报名……介绍信内容要写清楚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家庭出身、个人成分等等。

1977年的高考考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7年的高考报名点,时常能看到大龄考生拖儿带女来报名。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前期紧张的准备,1977年12月9日至14日,日照县的高考如期举行。考试文理分科,文理两科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独命题。因允许1966年、1967年两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参加高考,1977年高考的人群年龄悬殊很大,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近四十岁,出现了诸如师生同场、夫妻同考、兄弟叔侄一家同试的现象。

1977年,日照县参加高考的考生准考证(正面)。图片来源于日照市档案馆

1977年,日照县参加高考的考生准考证(背面)。图片来源于日照市档案馆

1977年冬天,日照县究竟有多少人参加了高考,现存档案里没有记录,只留下了当时录取考生的相关数据:1977年,日照县被录取的大专学生126人,中专生332人,累计458人。山东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文科220分,理科200分。77年全国高考共有 570万人报考, 原计划招生21.5万人,后又增加了 6.3万人,共录取27万人。其实,那年的考题并不难,相当于现在初中水平,但由于那个时期学校教学严重荒废,考生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录取率仅为4.79%。

1977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图片来源于网络

1978年,日照县的高考

1977年12月份的高考,虽然报考的人数不少,但是仍然有很多考生不知道或不相信能考大学而错过了机会。随后,国家又在1978年夏破天荒地进行了第二次高考,也就出现了高考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一年时间内两次高考且两届大学生同年入学的现象,两次招考时间仅相隔半年,77级学生在1978年春天入学,78级学生则在秋天入学。

1978年的高考,恢复了全国统一命题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考试、阅卷、录取新生的工作体制。考试科目仍然分文史、理工两类,文史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外语;理工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和生物。其中,除报考外语院校或专业的考生外, 其他考生外语成绩暂不记入总分,作为录取参考。考试时间全国统一为7月20--23日。新生在同年秋天入学。以后的高考基本上延续了1978年的模式。

日照县在总结1977年高考招生工作的基础上,对1978年的工作作了充分的安排和筹备。

日照县七八年大中专文化考试试场安排。文件来源于日照市档案馆

重新充实调整了招生委员会,各公社也成立了招生领导小组,并设立了考场考点。县招生办制定了《关于大、中专招生报名工作的具体安排》,详细写明了招生的对象、条件、报名时间以及报名的条件和注意事项。为及时倾听群众意见,还专门设立了“大中专招生来访接待室”。在文化考试和录取阶段,对考生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思想教育,在考点广播并张贴《给考生的一封信》、《和青年们谈理想》,给考生以鼓励。在考点设立了“医疗站”,为防暑降温,还准备了白糖和绿豆……

1978年6月5日,日照县招生办公室关于大、中专招生报名工作的具体安排。文件来源于日照市档案馆

由于考前的宣传、准备工作到位,广大人民群众通过1977年的高考也看到了国家选拔人才的决心,很多人为高考制度的改革拍手叫好,并踊跃报名,一度出现了“千家万户谈高考,男女老少议招生”的局面。据说,有一个公社的社员,因出差不在家,他七十五岁的父亲怕误了时间,瘸着腿,拄着拐杖,步行十几里路,帮儿子报名。

日照县招生办印发的1978年大中专招生各科考试时间表。文件来源于日照市档案馆

根据档案记载,1978年日照县的高考“涉及面之广,数量之大,是建国以来空前未有的”。全县报名大专2781人,报考中专16489人,报艺体136人,共达19406人。因1977年、1978年的高考,都要经过初选和最后录取两个步骤,其中大专初选181名,正式录取146名,中专初选1026名,正式录取656名,大中专累计录取802名,是1977年录取人数的近2倍。当时全国共有610万人报名参加了考试,录取40.2万人。

日照县1978年大中专录取情况分析。文件来源于日照市档案馆

77、78级大学生,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磨练,尤其是66届的高中毕业生,因为“文革”,高考被延迟了11年之久,他们深知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入学后,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当时校园里最流行的口号是: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这一个“夺”字,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的饥渴感,以及爆发出来的近乎自虐式的学习热情。

恢复高考后,77级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1977年、1978年日照县的高考只是当年全国恢复高考的一个缩影。转眼间,距离恢复高考已经过去了40年,回望那场历史上规模与意义空前的考试,它所恢复的不仅仅是千万考生的信心与希望, 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改变和促进了教育改革和发展, 成为国家和民族得以复兴的基础。它不仅承载了个人的命运沉浮,得失悲欢,也折射出了时代发展的脉络。

(日照市档案馆)

来源:日照齐鲁网

日照观察

阅读量:1814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