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价值
——评《乡风齐鲁——山东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调研报告》
作者丨殷波
由潘鲁生教授主编的《乡风齐鲁——山东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调研报告》日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是一部聚焦山东乡村文化振兴的调研报告,就山东省内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乡风文明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及特色文化产业集中进行了调研梳理和典型案例分析,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代表性经验路径作出概括,就具体的方式方法、构成机制等作出了科学性的量化分析,既是乡村文化振兴历史性、地域性的调查文本,也包含对乡村文化振兴构成要素、作用机制、主体力量以及历史文化基础的逻辑分析和深层思考,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性调查报告。

从研究路径上看,《乡风齐鲁》调研报告选取山东省域内的乡村文化作为调查对象,原因在于,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而且齐鲁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支柱,潘鲁生指出,“如何对有着悠久历史的齐鲁农耕文明和乡村文明进行现代性的改造与传承,走出一条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共生、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相长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新的时代命题”,山东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典型意义。
《乡风齐鲁》调研报告把握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从乡风文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及乡村治理等层面展开调查。具体在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方面,以山东乡村手工艺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总结乡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应用与发展经验,阐释服务提升农业发展附加值和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机制与基本规律。在文化生态与农耕文明发展方面,研究山东乡村风俗文化、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机制,深入就“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等进行总结,形成关于乡风文明的系统化、重点性案例阐释。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把握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条件、风俗、文化差异,研究乡村发展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求,总结策略机制。在乡村文化旅游方面,梳理山东省近年来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整体上,聚焦乡村民生、民心、民艺,凝练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致力于以翔实客观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反映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由此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构成与调研路径。

从报告凝练呈现出的基本经验看,《乡风齐鲁》调研报告从乡村发展实际出发,就经济生产、乡风文明、公共服务等不同层面和相关领域的文化发展机制与作用做出调查研究,在客观的数据信息基础上,综合反映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经验和规律:
其一,乡村文化赋能乡村发展,是生态性地整体作用,并非单纯地资源式地取用开发。乡村文化从乡村日常生产生活中孕育和发展起来,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生命意识和地缘环境的一种“文化丛”,它来自生活且完全依托于生活,具有复合意义,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重点转移,人口城市化流动,加之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变化,乡村文化赖以生成和依托的生产生活基础发生改变,导致其应用空间、精神意涵、集体传承与创造基础、文化感染力与创造力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文化整体的振兴,包括道德伦理的认同、互帮互助的团结、乡土生活的凝聚以及与乡村物产、生活相关的创造性智慧等,只有整体性地、系统性地建设和发展,乡村发展才有持续的、内在的发展动力。
其二,乡村文化赋能乡村发展,要建构与当代生活相适应的衔接点。在传统的产业分工格局中,乡村与农业生产相联系,农耕物质生产的时令性、人际关系的宗族化以及人们内心对现世生活的满足与追求等紧密相关,形成了农耕文明所包含的生产经验、民俗礼仪、生态观念和价值判断。如今,信息技术及数字生产力发展,传统的产业格局逐渐因网络化、平台化的信息组织和产业机制发生改变,不仅农业生产进入智能时代,乡村的物产、乡村的生活也面临新的发展平台和机遇。因此,乡村旅游、手工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都将在新的发展机遇中找到实现价值和意义构建生发的新路径。这也是乡村文化振兴案例体现的内在动因和持续动力。
其三,乡村文化赋能乡村发展,要发挥作为乡村主体的村民的作用。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主业,农民是民众的主体,乡村是生产生活和文化的重要聚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普遍体现为工商业发展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乡村社会、乡村文化受到冲击。乡村文化的振兴因此是乡村人才的振兴,也是更广泛意义上有益于乡村振兴的人的发展,包括村民以及虽身处城市但有助于为乡村发展提供人力、智力等支持的群体,如调研案例中的大学志愿者、乡村商务合作者等等。乡村文化的发展是人们对乡村文化认识、传承、创新、传播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从研究的学术旨趣和价值追求上看,《乡风齐鲁》调研报告体现了“从实求知”和“志在富民”的研究目标,如费孝通先生社会学研究及中国乡村田野调查的目标所向,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乡村民生发展。作为民艺领域的研究专家,潘鲁生曾主持“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就山东农村手工艺资源转化、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社会民生改善等做出深入研究,在全国产生影响。承续在“手艺农村”中“文化创富”“文化富民”的发展理念,《乡风齐鲁》调研报告聚焦乡村的文化建设,并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如何将乡村发展的现实与深厚的历史传统连接起来、如何使乡村文化成为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因此,这一调研报告从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事实出发,立足调查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关切乡村旅游、文创等产业的构成要素和机制,旨在对其中的肌理做出分析和把握。
在《乡风齐鲁》调研报告中,潘鲁生将透过民间艺术形成的对人的关注拓展到对生活生计的关注,因此在调研团队中吸收社会学、管理学等研究力量,进一步调研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和生活的机制,目的在于求解看似无形、看似融于物态人心的文化的存在如何发挥带动生产、美化生活、充实人心的实际作用,形诸数理图表和案例的调研因旨趣所向具有生活的温度。同时,有别于潘鲁生以往主持的民艺田野调研,《乡风齐鲁》调研报告不再对乡村调研的访谈内容做纪实性地录入,主要展开的是客观描述和分析,但每一个案例都反映了文化构成及生态的整体而不只是样本,而且在关于乡村文化结构的分析中时时关联着人们的生活。民艺的田野调查需要见“物”又见“人”,社会文化的研究也不能“只见社会不见人”,因为日常的、细微的生活和人们心之所想、心之所向正是文化最深沉的存在。《乡风齐鲁》调研报告在宏观结构把握和客观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包含对于乡村生活、乡村发展恒常因素的关切。
诚如报告序言中潘鲁生所述,“古往今来,乡村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故土,也是生产生活的家园;乡村里沉潜积淀着历史文化的记忆,也孕育着生态自然的生机;乡村曾经历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与阵痛,也迎来新时代振兴发展的契机”,乡村振兴是一个历史与当下、文化与民生关联的宏阔主题。《乡风齐鲁》调研报告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纪录,凝练和呈现出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价值也将成为不懈探索的组成部分。
殷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