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31日讯 在鲁南山区,一直有霜降时节做柿饼的习惯,以往却因传统制作手法不够卫生而卖不上好价钱。如今,同样的柿饼,穿上“清洁战袍”,身价翻了好几倍,30元一斤仍被抢空。

怎么能让漫山遍野的柿子变成老百姓手里的钞票,走向更大的市场?多年服务山区的经验,让果树专家安广池一直有个做清洁型柿饼的想法。柿子种植户张强从小就跟着父亲做柿饼,这是传统的手艺。一直没有出过门的他,正愁不知道该如何提高,这时遇到了安老师。

枣庄市山亭区柿子种植户张强告诉记者:“2019年,在安老师的帮助下,我上陕西富平去考察吊饼,我又从富平到杨凌那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它那里面有个国家柿树资源圃,全国包括国外的一些知名柿子的品种那里面有700多个品种。”这次考察让张强大开眼界,看到了人家的柿子为什么那么好卖,一亩地为什么能卖到上万元。

枣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安广池说:“他回来就开始尝试着做,我们就一起研究根据各个环节,优化传统的技术。”虽然张强的清洁柿饼车间只是一个全部用细细的防虫网遮住的大房子,但它有效地把蚊虫、苍蝇挡在了“室”外。优化加工流程、强调卫生规范,不仅提升了柿饼的品质和口感,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如今,张强把柿子做成了“限量版”,一年只产2000斤,客户却从北京排到深圳。小小的清洁柿饼车间带动周边留守妇女十余位,日薪达到百余元,漫山遍野的红柿子变成群众口袋里的“红票子”。
闪电新闻记者 刘聪聪 枣庄台 甄宗奎 唐云东 王展 李群 报道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