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庆云县持续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探索县域智慧教育新模式,推动教、学、督各环节改革,智慧教育融合课堂获评第二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智优奖、2022年山东省智慧城市建设优秀案例“一等奖”、德州市“十大惠民应用场景”等。2023年2月,庆云智慧教育经验做法将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展播;10月,入选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名单。
致力“三个提升”
实现城乡一体推进
升级智慧教育设施
采用市场化手段筹集资金近亿元,实施教育数字化项目,在县级层面,建成县级智慧教育中心,设置“互联网+教育”平台、多功能智联教室、智联研训室3个主要功能区域,使教、学、研、训、测、评、管更加便捷高效;在学校层面,为31所学校安装智慧教学一体机,新建126间主教室、701间辅教室,新建19个高清录播室和14个微机室,实现智慧教育设施全覆盖。目前,全县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
完善数字教育资源
引进教育行业领先的北京翼鸥教育公司,依托其研发全球教与学一体化平台——ClassIn系统,建立集视频直播点播、题库、有声图书、微课平台、教学教研等于一体、覆盖全学科、全章节的优秀课程共享资源库,包含红色教育、国学、绘画、科学探究、编程等丰富的素质课程,同时设置“庆云专区”,目前有近200种资源。
提升数字教学素养
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对全县教师进行教育数字化培训100余场,1.2万人参训。举行智慧教育大比武活动、Classin“最美板书”大赛、智慧课堂全员赛课、nobook虚拟实验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助推高效课堂建设迭代升级。
▲建设智慧教育中心
构建“三个平台”
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构建智慧课堂平台
纵深推进全县域OMO(Onling—Merge—Offline,线上线下融合)智慧课堂,构建起全学段、全时空、全覆盖的线上线下课堂体系。全县所有教学班的课程信息在县级教学平台一目了然,每位教师的每堂课都是开放课堂,工厂、医院、农田、展馆、名师随时按需接入课堂。实施在线教学以来,全县1518个教学班开展线上课堂43.4万节,OMO智慧融合课堂达656.1万节,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真正实现了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构建网络教研平台
全面启用AI+OMO跨空间教研常态化运作,推动听课评课活动变为开放式、互动式;通过OMO集体备课,实现了远程音视频交流、共享文档进行标注分享等深度研讨;采用OMO“青蓝”结对,共享课表,年轻教师从技术层面帮助老教师,老教师从教学经验层面帮促新教师,效果明显。目前,县属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21处、“青蓝”结对1226个,覆盖4000余名教师。
构建教育联通平台
实施名校联谊工程,通过OMO智慧融合课堂搭建起与名校联通平台,使农村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比如,组织学生参加鲁沪苏3省市41所学校线上“云祭扫”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与德州、青岛等地的万余名学生共同参与“探秘神奇海洋”,增强了学生对现实场景的感触、感知、感悟。
▲构建双师课堂
创新“三个机制”
构筑教学督一体化
创新教学机制
在备课时,教师可一键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备课更加便捷高效;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教学PPT、电子互动板书及各学科的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在教研时,教研员足不出户开展网络教研、远程教研、主题教研等活动,突破了教研活动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全县跨区教研,促进乡村教师成长。
创新学习机制
利用智慧教育设备,将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成问题场景,在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了老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使学习内容从抽象转为具体、从不可见转化为可见,从平淡转化为生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所有互联教室可以随时跨班、跨校、跨区域联动,实时进行音视频互动和板书互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创新督学机制
创新开展“三级智慧巡课”,通过数据后台,教育和体育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学校“同步无痕”进入全县每一节课堂随机听课、查课,及时掌握课堂情况,同时汇总记录巡课情况,建立台账,定期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措施,推动课堂良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