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刘海亮:失神记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今晚与您分享作者刘海亮的作品《失神记》。

1

在早时候,收麦可不只是一项艰辛劳作,某种程度上,更像一个盛大仪式。首先在吃食上,就会改善很多,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陆续都拿了出来。像热腾腾的糖三角,炸得金黄金黄的刀鱼,甚至会提前腌上些家养的鸡蛋,蛋黄渗油的那种……也许,还有冰镇的啤酒,以及点了糖精的沁凉井水,大半桶总是有的。其次,按照收获程序,一项一项地来,有条不紊,急不得,躁不得。无论拔下来的麦子,抑或割下来的麦子,先要铡掉大部分秸秆,剩下的穗子铺满打麦场,好好晒上两日,翻来覆去。到了响干响干的当口,自家套上牛马,拉起“溜轴”(石磙),开始轧麦子。然后翻场,起场,扬场,晒麦,收麦。庄户人家再耐造,一年两秋也受不了,特别是麦秋,工序说起来简单,就没有一项不是累死人的。便说晒麦吧,响晴薄日的天儿,要不停地用铁锹进行翻动,最好祈祷莫来雨,不然,纵使全家出动,麦子堆起来盖好了,说不定人已经淋成了落汤鸡……往往麦晒一晌干不透,晚上还要有人提着被窝睡到场院上,恰好家里的打麦场下就是村里的乱葬岗子,清风拂面,繁星满天,那种怪异的气氛,让人每每又兴奋,又紧张。

2

即便收了麦子,并不意味着麦秋就结束了,最后一项工作,起麦秸垛,泥顶。犹记得到了这时,外公总会骂骂咧咧,挨骂的主角除了父亲、母亲,还有些不明的指向。外公已经太老了,九十多岁,尽管体格健壮,性情却越来越乖张。老爷子没赶上好时候,刚刚拖拉机轧场没几年,联合收割机尚未普及,他就殁了。

外公殁了,二十年后父母也殁了,按理说家里的田地也承包了出去,再也不用受“死累”,可不知为何,心里竟空了一大片。往常此际回乡,一看到路边曝晒的麦子,便丝丝拉拉地牙疼。不是应当感到解脱才对么?间或会下了车,抓起一把麦子闻一闻,甜香甜香——这是资深老农才能有的心得。母亲是麦收最后一道仪式的守护者,在失能之前。收了麦,入了囤,择选一个吉日,蒸上一大锅新面的白馍,做上一大桌子好菜,母亲在院中礼香,敬丰收,敬天地。总是笑她迷信,却皆被一顿抢白——儿呵,吃你的吧,这么多好东西,还堵不上你的嘴。

3

借用文征明的词句来调侃一下自家,“千载休谈南渡错”(《满江红·拂拭残碑》),南渡或许是逃离,但逃离称不上错与对,一时一地而已,早早晚晚,终是要回去。在南下江淮长达十二载的光阴里,前七八年,一到麦子熟了,家里的电话就来。多次奉劝母亲未果——跟她说明为了回来收三两日的麦子,时间成本,出行成本,多少多少,兼之,费了天大的力气,一年两季种下来,那七八亩地,所得微薄。与其如此,不如承包给别人,成本核算,反而不亏。

母亲不同意,父亲则无所谓,因为,家里操持,向来与他无关。直到母亲病重那年的大秋。母亲已经眼见地失神。拉她到田里观看将将黄熟的玉米,站都站不稳了,这才松了口,“地,咱不种了!”心下一动,那一刻毫无放松感,日后的事实也佐证,确乎先见甚明。母亲先是失神,后是失能,瘫痪在床近一年。送走她一个半月,父亲也油尽灯干,撒手人寰。

作者简介:

图片

刘海亮,笔名故园风雨,70后,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县人。部分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诗刊》《诗潮》《诗选刊》《星星》《当代人》等。2021年及2023年两度入围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文。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文章来源:

中国作家网“本周之星”。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栏目主持:邓洁舲)    

主播:从心;

后期:良方;

监制:大东;

本栏目音频由有声广角制作。

来源: 中国作家网
编辑: 刘岩
责编: 王全
审校: 徐红梅
主编: 郭常宏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