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场中沉寂许久的河南省鲁山县“715万元建牛郎织女雕塑”事件,近日又重回公众视野。7月16日晚,平顶山市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揭示该雕塑项目存在决策不规范、先建后招、围标串标、价格虚高等问题。然而,从2023年8月雕塑引发争议,到2025年2月涉案人员获刑,再到7月官方通报详情,这场历时近两年的“信息拉锯战”,暴露出公共事件中信息公开节奏与公众期待之间的深刻张力,更警示我们:及时透明的信息披露,才是维系公众信任的基石。
回溯事件,2023年8月,鲁山县牛郎织女雕塑甫一亮相,便因造型遭吐槽“又丑又贵”,引发公众对造价合理性与招投标流程合规性的强烈质疑。彼时,舆论迅速聚焦,公众急切期待官方能给出清晰解答。但此后,调查进展的信息公开极为缓慢。2025年7月,有市民询问调查结果时,仍被告知“正在调查审查”。直至7月16日的通报,才让部分关键信息得以披露。
信息公开的拖延,绝非简单的“效率问题”,而是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鲁山事件中,这种危害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一,谣言填补了信息真空。在调查结果“难产”的近两年里,网友对“715万元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雕塑造价是否虚高”的猜测从未停止。尽管官方曾强调“调查正在进行”,但模糊的表态反而让各种传言有了滋生空间。这种情况下,即便最终公布真相,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来澄清此前的误解。其二,行政公信力的“复利损耗”。鲁山县热线办于2025年7月仍以“正在调查”回应市民,与2025年2月“相关人员已获刑”的事实形成矛盾。这种信息不一致,本质上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公众会自然产生疑问:是否调查流程真的复杂到需要两年?还是存在“选择性公开”?这种疑虑一旦形成,就会蔓延至对政府其他工作的不信任。其三,治理成本的隐性增加。715万元的雕塑本应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民生工程,却因信息不透明而沦为负面典型。后续的调查、追责、舆情应对,无疑消耗了更多行政资源。倘若在事件初期就公开招标细节、造价构成、决策过程,或许能避免舆论反噬,让公共资金真正用在提升民生福祉上。
鲁山事件的教训证明:在舆情高发的当下,“事后公开”远不及“过程透明”有效。
构建更主动的信息公开机制,需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建立“阶梯式披露”机制。对复杂案件,可按“初步进展——阶段性结果——最终结论”分步公开。例如,鲁山事件中,调查组可每季度通报调查重点、已核实情况,让公众看到“进度条”。这种动态公开既能缓解信息焦虑,也能体现治理诚意。二是明确“公开时限”的刚性约束。针对重大舆情事件,应设定调查与公开的最长时限,并向社会公示。超过时限未公开的,需说明理由并接受监督。如此,才能避免“无限期调查”成为拖延的借口。三是将“公众关切”作为信息公开的锚点。公众在意的不仅是“结果”,还有“为什么这么做”“如何避免再犯”。鲁山事件中,715万元的造价构成、“未批先建”的制度漏洞、后续财政监管的改进措施,都是公众追问的焦点。只有精准回应这些关切,才能让信息公开真正发挥“释疑、立信”的作用。
从鲁山雕塑的“天价争议”到迟来的处理通报,这场跨越两年的舆情事件,最终以“信息公开的补课”收尾。但公众信任的修复,远非一份通报就能完成。唯有将“及时、透明”内化为行政习惯,让信息公开跑在舆情前面,才能让每一项公共决策都经得起公众审视,让政府与民众的信任纽带更加牢固。(文/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