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愁容变笑脸!“综治+检察”打造群众身边的“解忧站”

原标题:让愁容变笑脸!“综治+检察”打造群众身边的“解忧站”

来源:齐鲁石敢当

“若不是检察官的帮助,我怕是永远拿不到赔偿。”近日,在滕州市综治中心“刘玲工作室”内,四川彝族务工人员马某紧握检察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这暖心一幕,正是滕州市检察院将法治力量深植基层、创新社会治理的鲜活注脚。

今年以来,该院积极参与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五有”标准为抓手,依托以全国检察模范刘玲命名的“刘玲工作室”,创新构建“1+2+3”工作模式。“刘玲工作室”入驻市综治中心后,通过跨部门协同联动,把检察服务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驻点深耕,将检察服务贴近群众

“有事慢慢讲,我在认真听。”刘玲这句朴实的话语,早已成为群众心中坚实的依靠。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24年度法治人物、全国模范检察官,滕州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刘玲的名字本身就是群众信赖的法治品牌。为让榜样力量直达基层,2025年,该院深化服务,以“沉得下、融得进、做得实”的姿态,将“刘玲工作室”入驻市综治中心。

这支由刘玲牵头的8人团队,汇聚了全国优秀公诉人杨文静、6名全省业务标兵能手及1名经验丰富的退休返聘人员,专业覆盖“四大检察”全领域。

团队创新采用“常驻+轮值”机制,退休返聘人员常驻保障服务连续性,其余7人每周二、周四轮值接访发挥专业优势,秉持“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理念,让“聆(玲)听民声”的品牌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愈发闪亮。

解纷纾困,使司法力度更有温度

“进一扇门解千般愁”的市综治中心,承载着群众的诉求与期盼。滕州市检察院在综治中心驻点服务、联合调解,用法治思维破解民生难题,让群众少跑腿、办好事。四川彝族务工者马某的遭遇正是司法实践最好的例证。

2023年4月,马某在废品回收站干活时被机器致伤,下颌骨和右掌骨开放性骨折,右手多处皮肤撕脱,雇主却拖延拒付赔偿。2025年5月,走投无路的马某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刘玲工作室”求助。“您为滕州建设流汗出力,受了伤不能没人管!”刘玲的承诺让这位异乡务工者红了眼眶。

工作室迅速启动多部门联动机制,联合司法局、法院、人社局调查取证、推进工伤认定、申请伤残鉴定,并在诉讼阶段依法支持起诉。最终,25万元赔偿款及3个月工资顺利打入马某账户。“群众的认可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面对专程道谢的马某,刘玲的笑容里写满了司法温情。

多方合力,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刘玲工作室”入驻市综治中心以来,密切协同其他入驻单位,当好矛盾“调解员”、主责“监督员”、风险“预警员”,以“综治+检察”的联动模式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2025年5月底,群众反映游乐场激情跳跃项目安全带破损的线索转到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儿童节将至,游乐设施安全关乎万家平安,丝毫不能懈怠!”检察官调查发现,全市15台大型游乐设施普遍存在安全技术档案缺失、警示标志不全等隐患。

检察建议发出后,行政机关整改16项问题。但检察官并未止步,针对反复出现的安全问题,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监督检查计划》,将大型游乐设施纳入季度联合执法必查清单,以制度刚性筑牢安全防线。

从个案化解到类案治理,从法律监督到社会协同,该院以“1+2+3”工作模式参与基层治理,让“刘玲工作室”成为群众身边的“解忧站”。这既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检察实践,更是司法力量融入社会治理的生动答卷,用法治温度回应民生期待,用检察担当守护万家灯火。

齐鲁石敢当转自山东商报,有删改

山东政法融媒体中心

来源: 齐鲁石敢当
编辑: 杨凡
审校: 怀初侠
主编: 李翔睿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