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档案馆今年下半年将向市民免费开放

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立足民生需求,打亮点、创名牌,扎实推进综合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和档案资源建设,全市档案事业再上新水平。在东城府前大街西段处的文化地标性建筑市档案馆已进入工程尾声,据了解,新的档案馆将会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届时,我市广大市民不仅有了一个能免费查阅档案、亲近历史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档案馆,更有了一个休闲、阅读、参观的好去处。

东营市档案馆效果图。

将市档案馆打造成文化休闲基地

东营市档案馆智能化、数字化建设与大楼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施工,按照“管用、好用、实用”的原则,将楼宇智能化管理系统、库房安全管理系统、档案数据中心建设、档案资源管理平台、档案资源发布平台进行有效整合,纳入统一管理平台,着力打造智慧档案馆。

以“大档案”建设为目标,应用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着力搭建覆盖市、县区、镇街、村居的档案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平台,打通档案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配合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发党建档案资源,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档案文献展览,努力将市档案馆打造成党性教育基地。

投资1100万元,建设面积1500平方米的“东营记忆”展厅,用档案展示东营的历史沧桑和“五个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展览的信息量,丰富展览的表现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走进档案、亲近历史,知东营、爱家乡。

同时,秉持着“以人为本”思想和开放设计理念,设计了休闲、阅读、参观等场所,把宣传档案文化与休闲观光有机融合,力争将市档案馆建成集展览、查档、阅读、休闲于一体的星级“旅游区”。

据东营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新的档案馆将免费向市民开放,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周末需提前预约。

从展望到实现,依托的是我市近年来各项民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全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市、县区两级政府都将档案馆建设写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档案馆建设列入年度重点项目予以推进。目前,我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正在扎实有序推进。市档案馆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今年6月份将达到入驻条件;河口区档案馆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正在抓紧进行规划设计;垦利区档案馆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现正在进行人防工程施工;利津县档案馆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档案业务用房、办公用房已达到入驻条件。

档案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东营市档案局主动服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展览,接待参观1.2万余人次。加强“三重”档案工作,主动为全市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档案服务。积极服务机关规范化建设,对市纪委、市招商局等50余家单位提供档案业务指导服务。积极参与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先后指导国瓷公司、方圆集团等30家企业健全完善档案工作。不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利用工作,接收整理30余个市直部门单位政府公开信息500余件。

积极服务民生工作。全面整合民生档案资源,凡对群众有用的档案,做到应收尽收、规范整理。对学历教育、婚姻登记、民政救济、居民住房、食品安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涉民档案工作,着力跟进指导,实施重点监督,优先进行整理、编目、数字化,建立了婚姻、公证、土地房产等档案数据库,累计接收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现行文件、档案资料12万余件。

在各项服务全面升级的同时,全市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同样实现了质的提升。2017年,在全市实施“档案人员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行“1+X”培训、集中轮训、专家讲座等培训模式,共培训档案人员560多人次、档案干部240多人次,为全市综合档案馆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

2018年,东营市档案局将继续以服务中心工作和服务人民群众为重点,扎实推进综合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资源建设、依法治档、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努力推动东营档案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全省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 任小杰 通讯员 王林杰

来源: 黄三角早报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